附 录

作者:应劭撰 王利器校注
范曄 后汉书 应 劭传
劭字仲远,少篤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將 军何苗掾。中平二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 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將 军皇甫嵩西討之,嵩请发乌 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言:「乌 桓眾弱,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將 军掾韩卓议,以为 「乌 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 讎敌 ,若乌 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 桓闻之,当復 弃军还救,非唯无益於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態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 之效」。劭驳之曰:「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 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 犯障塞,且无寧岁,唯至互市,乃来 靡服,苟欲中国 珍宝,非为 畏威怀 德,计获事足,旋踵为 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內 ,盖为 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將 军马续、乌 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討叛羌,斩 获丑虏,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 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钞商旅,噉人牛羊,掠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復 欲以物买铁,边將 不听,便取縑帛,聚欲烧 之,边將 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 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 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 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 ,沈静有谋\,必能奖励 ,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復 与劭相难反覆,於是詔百官大会 朝堂,皆从 劭议。三年,举高第,再迁。六年,拜太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眾入郡界,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 ,前后斩 首数 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輜重二千两 ,贼\皆退却,郡內 以安。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 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 击 之,乃使轻骑追嵩、德,並杀 之於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初,安帝时,河间人尹次,潁川人史玉,皆坐杀 人当死;次兄初及玉母军,並诣官曹,求代其命,因縊而物故;尚书 陈忠以罪疑从 轻,议活次、玉。劭后追驳之,据 正典刑,有可存者。其议曰:「尚书 称『天秩有礼,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而孙卿亦云:『凡制刑之本,將 以禁暴恶, 且惩 其末也。凡爵列官秩,赏庆刑威,皆以类相从 ,使当其实也;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 罪,不祥莫大焉。杀 人者死,伤 人者刑,此百王之定制。』有法之成科,高祖入关,虽尚约法,然杀 人者死,亦无宽降。夫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书 曰:『刑罚时轻时重。』此之谓也。今次、玉公以清时,释其私憾,阻兵安忍,僵尸 道路,朝恩在宽,幸至冬狱,而初、军愚狷,妄自投毙 。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於沟 瀆,人莫之知。』晁氏之父,非错刻峻,遂能自陨其命,班固亦云:『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传 曰:『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耀杀 戮也,温 慈和惠,以放天之生殖长育也。是故春一草枯则为 灾 ,秋一木华亦为异;今杀 无罪之初、军,而活当死之次、玉,其为 枯华,不亦然乎?陈忠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夫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岂有次、玉当罪之科哉?若乃小大以情,原心定罪,此为 求生,非谓代死可以生也。败 法乱政,悔其可追。」劭凡为 驳议三十篇,皆此类也。又刪定律令,为 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曰:「夫国 之大事,莫尚载籍也。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 廷尉张汤 亲至陋巷,问其得失,於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 以经对 ,言之详矣。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 ,莫或兹酷。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维新。臣累世受恩,荣祚丰衍,窃不自揆,贪少云补,輒撰具律本章句、尚书 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詔书 、及春秋断 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 重,为 之节文,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 ,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 二十五、汉记四,皆刪敘 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採古 今瑰瑋之事,文章焕 炳,德义可观;其二十七,臣所创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昔郑人以干鼠为 璞,鬻之於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緹?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俗,无乃类?。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弃憔悴菅蒯。』盖所以代匱也。是用敢露顽才,厕 於明哲之末,虽未足纲纪国 体,宣洽时雍,庶几 观察,增阐圣听,唯因万机之余暇,游意者览焉。」献帝善之。二年,詔拜劭为 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於许,旧章堙没,书 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为 司隶时,並下诸官府郡国 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 状 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 ,皆传 于时。后卒于鄴。
三国 志魏书 王粲传 注引华嶠 后汉书
应 奉子劭,字仲远,亦博学多识,尤好事,诸所撰述,风俗通等,凡百余篇,辞虽不典,世服其博闻。
同上引续汉书

劭又著中汉辑敘 、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凡十一种,百三十六卷,朝廷制度,百官仪式,所以不亡者,由劭记之。官至太山太守。晋书 祖纳传

王隱曰:「应 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 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皆行於世,便成没而不朽。」
刘 知几 史通自敘 篇
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 多拘忌,故应 劭风俗通生焉。
苏颂苏魏公文集校风俗通义题序臣所校定风俗通义,崇文先闕本,臣以私本因官书校 定,凡十卷,谨次第录。谨案:范曄 后汉书 :「应 劭字仲远,汝南南顿人,歷太山太守,后为 军谋\校尉,卒於鄴。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然传 不记其篇卷,惟梁录载风俗通义三十卷,隋书 经籍志三十二卷、录一卷,唐志亦云三十卷,而臣某所传 才十卷,初疑闕其下篇,歷代诸儒,著书 引据 最多,而无若庾仲容子抄、马总意林、载之略备 ,今以其书 校之,乃篇次不伦。然子抄但著卷第凡三十一,而不记篇名;意林则存篇名,而无卷第。今校其文意,粗可见者:独皇霸一篇,同为 第一;其正失第二,子抄云第六;?礼三,子抄云第八;过誉四,子抄云第七;十反五,子抄云第九;声音六,子抄云十三;穷通七,子抄云十五;祀典八,子抄云二十;神怪九,子抄云三十一;山泽 十,子抄云二十四。又意林以祀典为 仪礼。其余篇名可见者:曰心政,曰古制,曰阴教,曰辨惑,曰折当,曰恕度,曰嘉号,曰徽称,曰情遇,曰姓氏,曰讳篇,曰释忌,曰辑事,曰服妖,曰丧 祭,曰宫室,曰市井,曰数 纪,曰新秦,曰狱法,其书 並亡,而第八並篇名亦亡。又案意林於折当篇载目录云:「太山太守臣劭再拜上书 曰:『秦皇焚书 坑儒,六艺缺亡;高祖受命,四海乂安,往往於壁柱石室之中,得其遗文,竹帛朽裂,残闕不备 。至国 家行事,俗间流语,莫能原察;故三代遣輶轩使者,经绝域,採 方言,令人君不出户 牖而知异俗之语耳。』」此其自敘 如此,势 当在卷首或卷末,今乃云第十,以此又知庾、马所载篇第,未必当然,故不復 更改,谨以黄纸缮写,藏之馆阁。
洪迈容斋五笔卷六经解之名
晋、唐至今,诸儒训释六经,否则自立佳名,盖各以百数 ,其书 曰传 ,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战 国 迨汉,则其名简雅,一曰故,故者,通其指义也;书 有夏侯解故,诗有鲁故、后氏故、韩故也。毛诗故训传 ,顏师古谓:「流俗改『故训传 』为 『詁』字,失真耳。」小学有杜林苍頡故。二曰微,谓释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鐸氏微、张氏微、虞卿微传 。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论名为 洼君通,班固白虎通、应 劭风俗通、唐刘 知几 史通、韩滉 春秋通。凡此诸书 ,唯白虎通、风俗通仅存耳。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 志卷二子类
风俗通义十卷,右汉应 劭撰。劭字仲远,奉之子,篤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仕至泰山太守。撰风俗通,以辨物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世服其洽闻。(据 袁州刊本)
陈振孙直斋书 录解题卷十
风俗通义十卷,汉泰山太守汝南应 劭仲远撰,唐志三十卷,今惟存十卷,余略见庾仲容子钞。
丁黼跋
余在余杭,借本於会 稽陈正卿,正卿盖得于中书 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爱 其近古,钞录藏之,携至中都,得馆中本,及孔復 君寺丞本,互加参 考,始可句读,今刻之夔子;好古者或得善本,从 而增改,是所望云。嘉定十三年秋七月庚子,东徐丁黼书 。器案:是年四月望日,丁黼刻古今註於夔门,相距仅三月耳。丁黼,宋史卷四百五十四有传 。又案: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三十六有答丁大监黼,卷三十七有与丁制副(黼,甲午),程公许沧 洲尘缶编卷五有代上夔帅丁文伯,吴 泳鹤林集卷三十褒忠庙碑云:『成都守臣副四川制置使丁黼赐謚立庙。』

李晦跋
上行下傚 谓之风,眾心安定谓之俗,移风易俗在则人,亡则书 ,此应 劭风俗通所由作也。然汉世有其书 ,后人著述,多引以为 证,今罕见全本。锡学比刊白虎通矣,风俗通一体书 也,尚缺焉,三衢毛希圣挈来 横经,锡守刘 平父一见,以此勉之,遂绣梓於学。客有自锡山来 者,道广文此意,征予跋语,余深嘉至教之浹 洽,异书 迭出,可为 斯道贺,敬因其请而题於篇首云。大德丁未中和节,太中大夫行都水监李果题。器案:拾补「李果」作「李晦」,盖所据 本漫漶不全,遂据 谢居仁题辞及大德本白虎通张楷序所言之「耆儒李显翁晦」而臆改之,误矣。

谢居仁题辞
丰城双剑 ,张华谓「天生神物终当合」,古剑 、古书 ,一也。白虎通与风俗通二书 ,並行於二千年前,不復 见久矣;余观风西浙,至无锡,有耆儒李显翁晦来 访,云:「鲁斋许文正公之门人刘 平父世常,来 守吾邦,尝刊白虎通於学,参 政恪斋严 公,题於卷首,方虑未得风俗通以完二书 ,未几 ,某之子元昭,录吴 泮,得之於馆下生,以归,郡博士遂抄之,將 併 刻於学,愿求著语。」余曰:神物终合之论信然,喜而为 序。大德乙巳阳月中议大夫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副使谢居仁显卿题。
郎壁金序
尝闻汉有典司,号黄车使,其书 九百四十,皆推本于周。盖周官有诵训,掌道方志,而训方氏又训四方之传 道,及閭师、县师,各有其书 ,岂欲广其载记,亦欲借以范世耳。世衰,即有名儒,未尝引藉殿中,领校祕书 ,奉詔著作,独遇四海幅裂,豪杰並起,逐鹿中原,横遭祸害;如以其身驰騖\功能则不合,若博学积闻,终老巖穴,声名腐朽,又非其心,乃创一家言,冀垂后世,而零坠散遗,湮烟废没,並其姓名,亦不復 著者固多矣。汉季应 劭,为 一时名儒,受学郑玄,位不大显,乃昉古义作风俗通。夫四方风气 ,刚柔细大美丑,上下千古,歷代不移,与天地终始,音律冥符,识其情者王,逸其轨者亡,故?皇霸;以迨季世,循环互转,无殊五音,先王作乐 ;荐殷莫重祀典,朝野祭饗,亦各有属 ;东西南北,神鬼所向,纷然莫纪;其与覆载同灵者惟山泽 ;虽卷析为 四,义归於一,良足为 立政致治者之助。予读隋书 ,史臣称高构工吏事,冯翊哑 女,採 樵生孕,据 风俗通断 其姓氏;则居民上者,何必一事相符,即置之座右,亦奚不可。家严 嗜古,尝以文事饰吏治,即庭训不惮孜孜;予小子奉其教,若独乐 园司马诲,虽不及向、歆父子,录书 万卷,而鋟其书 以行世,经济 皆从 此始,犹愈于曹氏书 仓,倪氏脩羊也。天启 丙寅春仲,仁和后学郎壁金公府父题。
朱君復 诸子酌淑
汝南应 劭,博学多识,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今观其书 ,视白虎通不啻过之。余独取其述刘 向论文、宣二帝一条,尤古劲 有法,可与子政诸疏,並绝千古。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四读风俗通义风俗通义三十篇,后汉末应 劭所著,今所存者,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 十卷而已。其辞固无他奇,然语怪神之事,一以理胜 之,足以解流俗之弊。又载当时人品,而具评其事,非按经受礼,不敢略於中臆之说,故至今传 而不废也。后世著书 者,厌常喜异,设为 诡激邪曲之辨,以为高 一时,虽可以动 人,而无补於世,终不能如此书 之传者 眾矣。天下之物,山岳有时而崩,金石有时而毁 ,惟至理之言,与天地並存;立言之士,其不可不务 知道哉!
蔡仲光谦斋文集卷五读风俗通义
善交友者,感其一事协於情,其余虽尽非者,仪型其一事可也;善读书 者,聆其一言审於理,其余虽尽非者,佩服其一言可也:以此交人,故天下鲜废人;以此读书 ,故天下无废书 。风俗通义,东汉应 劭之书 ,其文质而肤疏,而锋鍔不足用,数 见数 掩卷不即竟,及后见刘 向论文及宣治之上下於成帝之朝,有味哉,何其言之閎深也!呜 呼,此真忠臣之言哉!文帝,三代以后之令主也,亦三代以前之令主,而三代以后未有贤能过之者也。每读汉书 ,至终岁断 狱数 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未尝不嘆息,诵其时,慕其德,以为 后世不可几 及;矧向为 宗室遗老,去文帝时未远,而顾以综核不如宣帝少之哉?此其故不在文帝,而在成帝。当成帝时,国 家承累世治平之后,百姓乂安,中国 无事,蛮、夷无不带 綬来 朝;然而日食星孛,岷崩江竭,无云而雷,黄雾四塞,上天重戒,为 汉灾 异。而王氏之骄奢僭盛,其先墓在济 南者,则梓柱生枝,扶疏出屋,以为 其征。忠臣顾景怀 忧,徘徊古今之际,权 衡在心,而抑扬发为此 论,於以激成帝之懦弱,而厉其气 ;盖成帝以温 雅宽博之资,优游朝宁之间,而无雄断 之略,不能总揽几 务, 察其变而图之,以转移危乱於未事之先,而因循以基王氏之祸,此其天资综核之材不足,而临朝渊嘿之度有余,法当缓文帝之宽仁,急宣帝之明察,其后成帝卒湛於酒色,无以自振,而忠臣以空言不能补救,遂賚恨以死;而世因谓向懵於是非,岂非世懵於知向也哉!予取风俗通义以此。
王鉞读书 蕞残风俗通,汉应 劭仲远所作。劭博览多闻,广所撰述;又以缀文之士,析文便辞,转相凌高,乃撰风俗通十卷,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汉史谓「其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今读之,诚\哉其洽闻也!劭自敘 其书 ,比诸画犬马之难;盖所裨在耳目之前,日用饮食之际,固当悬 诸日月,与扬雄方言、蔡邕独断 ,同为 不刊之书 也。朱筠风俗通补逸题识辛未夏,宣室偶问赵高束脯事出何书 ,余据 文选潘岳西征赋注引风俗通曰:「秦相赵高指鹿为 马,束蒲为脯 ,二世不觉。」以对 ,遍检今本风俗通义十卷,实无其文。考文献通考:「陈氏云:『风俗通义,唐志二十卷,今唯存十卷,余略见庾仲容子钞。』」盖此书 在宋时已非完本矣。仲容字子仲,梁尚书 左丞。陈氏称「子钞所取诸子之书 百有五家」,近亦绝少传 其书 者,因歷举文选注及后汉书 注、唐类函、事类赋注所引风俗通义今本所无者,凡得十则,其余散见尚多,暇日便当旁搜艺林,补缀亡闕,录为 一编。古书 之亡者既多,今世又无强敏如古人张子孺辈者,虽其愚,不敢不及也。元黓涒 滩 九月下澣 ,大兴朱筠识。
案广韵所引风俗通义,多言姓氏者,皆今本所无,其十二齐注中引风俗通氏姓篇序曰:「四氏於国 ,齐、鲁、宋、卫是也。」考今本十卷十篇,篇有小序,而无氏姓一篇,乃知二十卷中,其亡十余篇矣。按隋人陆法言韵本,自唐仪凤中长孙訥言为 之笺注,后郭知元更以朱笺三百字,宋景德、祥符中,敕命重修广韵,字虽增,其注不改也。今应 氏书 ,在宋时已非完本,而氏姓篇名,独赖此韵不亡,则古书 幸不幸耳。昭阳作噩如月朔,竹君甫书 。

器案:朱氏据 唐志二十卷误文为说,非是。
案:广韵所引风俗通义,今本所无者,凡录出百六十六则,其中为 氏姓一篇言,凡百五十五则,其不能入此类者,仅十一则耳。盖应 氏书 此篇全亡,而广韵於氏姓字义所引据 最该洽,如古书 之不存者,世本、姓苑、百家谱数 十种,皆赖之粗传 ,不独是书 而已。但古人之书 ,有源有委,其用意甚深至,为 学甚博大,今不得见全书 ,而徒撮其散失之言,一掛 万漏,不足以存古人也。序称「氏之兴九事」,得其七而亡其二,可悲也夫!癸酉二月五日竹君氏书 。

四库 全书 总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杂家类四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
汉应 劭撰。劭字仲远,汝南人,尝举孝廉,中平六年,拜泰山太守,事蹟具后汉书 本传 。马总意林称为三 国 时人,不知何据 也。考隋书 经籍志:「风俗通义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应 劭撰,梁三十卷。」唐书 艺文志:『应 劭风俗通义三十卷。』崇文总目、读书志 、书 录解题,皆作十卷,与今本同,明吴 琯刻古今逸史,又刪其半,则更闕略矣。各卷皆有总题,题各有散目,题后略陈大意,而散目则先详其事,以谨案云云,辨证得失。皇霸为 目五,正失为 目十一,愆礼为 目九,过誉为 目八,十反为 目十,音声为 目二十有八,穷通为目 十二,祀典为 目十七,怪神为 目十五,山泽 为 目十九。其自序云:「谓之风俗通义,言通於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於义理也。」后汉书 本传 称:「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不知何以刪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歟?其书 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敘 述简明,则胜 充之冗漫。旧本屡 经传 刻,失於校讎,颇有讹误,如十反类中,分范茂伯、郅朗伯为 二事,而缺其断 语;穷通类中,孙卿一事有书 而无录;怪神类中,城阳景王祠一条,有录而无书 ;今並釐正。又宋陈彭年等修广韵,王应 麟作姓氏急就篇,多引风俗通姓氏篇,是此篇至宋末犹存,今本无之,不知何时散佚。然考元大德丁未,无锡儒学刊本,前有李果序,后有宋嘉定十三年丁黼跋,称:「余在余杭借本於会稽 陈正卿,正卿盖得於中书 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爱 其近古,钞录藏之,携至中都,得馆中本及孔復君 寺丞本,互相参 攷,始可句读,今刻之于夔子;好古者,或得旧本,从 而增改,是所望云。」则宋寧宗时之本,已同今本,不知王氏何以得见是篇,或即从 广韵註中辗转援引歟?永乐 大典通字韵中,尚载有风俗通姓氏一篇,首题马总意林字所载,与广韵註多同,而不及广韵註之详,盖马总节本也;然今本意林无此文,当又属缺 脱,今採 附风俗通之末,存梗概焉。

四库 全书 简明目录卷十三子部杂家类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
汉应 劭撰。后汉书 劭本传 作「风俗通」,省文也。原本三十卷,卷为 一篇,分子目一百三十四。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见永乐 大典中,今裒为 一篇,附录於末。其书 考论典礼类白虎通义,纠正流俗类论衡,不名一体,故列之於杂说。
周广业意林注
风俗通三十一卷,应 劭。案劭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太山太守,建安初,拜袁绍军谋\校尉,著风俗通义,辨物类名号,时俗嫌疑,当时服其洽闻,或直称为 风俗通。隋志云:「三十一卷,录一卷,梁三十卷。」唐志同,隋至宋时亡二十一卷,故宋志止十卷,今存,其篇次前后,与此不同,姑据 所有注之。案:陈振孙书 录云:「风俗通止存十卷,余略见庾仲容子钞。」今子钞已亡,马氏所录又甚简,所谓存十一於千百也。但是书 实引於唐人注疏及类书 者甚多,皆可藉以考见;近代著述家亦颇引风俗通,大都因袭他书 ,不復 问本书 完闕,似非传 信之道。若明刻本直改应 氏自序「方以类聚,凡一十卷,谓之风俗通义」,王世贞名文宗亦然,则更厚诬古人矣。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风俗通义
应 氏风俗通义,隋书 经籍志称「三十一卷,录一卷」,马总意林亦云「三十一卷」,而新、旧唐志俱作「三十卷」,宋史及晁氏、陈氏书 目,皆云「十卷」,则已失其三之二矣。今世所传 ,惟元大德刊本,前有行都水监李果序,后载宋嘉定十三年丁黼跋,知其书 在南宋已难得。又言:「讹舛已甚,得馆中本及孔寺丞本,互相参 校,始可句读,今刻之夔子,好古者,或得善本,从 而增改,是所望云。」则其讹谬相承,非一日矣。卢学士召弓尝寓书 问愆礼篇载「徐孺子负●●涉齎一盘醊」,「●●」二字何义。予答云:「此必●字之讹,史记郑当时传 :『其餽遗人不过●器食。』徐广云:『●,竹器也。』●与●同,说文:『●,淥米籔也。』士冠礼:『爵弁皮弁緇衣冠各一●。』注:『●,竹器名。』本『●』字,误分为 两 字,遂不可识矣。」予又尝采辑应 氏逸文一册 ,学士见而喜之,为 刊入群书 拾补中,顷岁读马总意林、僧元应 一切经音义等书 ,续有所得,惜学士已逝,不及增入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六风俗通应 奉传 :「奉子劭,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论曰:「劭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案劭著述今存者,惟风俗通,前明新安吴 琯刻仅四卷,予所藏有十卷,元大德丁未,无锡州守刘 平父刻,係三衢毛希圣所携本,有太中大夫行都水监李果序,比俗刻多且倍之。然由今考之,此书 卷帙甚富,此刻亦非全本,即如李贤注所引,出於此刻外者甚多,则知佚者多矣。劭,汉俗儒也,风俗通,小说家也,蔚宗讥其不典,又云「异知小道」,可谓知言。王充传 云:「著论衡八十五篇,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此与风俗通品题略同,尤为 妙解。盖两 书 正是一类,皆摭拾謏闻,郢书 燕说也。卢文弨群书 拾补风俗通义
隋、唐志皆三十一卷,录一卷,至宋始作十卷,盖亡其二十一篇矣。今尚有仅刻四卷者,得十卷,即为 足本。余所蓄乃明胡文焕 本,脱误甚多,略以程荣本少为补缀,后又得元人刻本相校,殊无大异;乃考百家传 记,互相参 订,又得多闻强识之友,相助疏剔,始较胜 於俗本,然去古久远,断 不能尽无遗憾也。至於遗文,尚多散见,嘉定钱詹事,搜辑颇富,又经仁和孙侍御覆审,属 为 付梓,余因以所校本书 先焉,倘有疏舛,更望直友惠以教言,使得改正,是幸。
器案:孙志祖颐谷吟稿自题深柳勘书 图:「谢承后史谁曾睹,应 劭遗编仅有存;(尝辑风俗通逸文,抱经老人采入群书 拾补中。)排纂苦心忘岁月,柳花如絮记春痕。」卢文弨风俗通义逸文识语云:「此十卷外之所遗也。嘉定钱詹事晓征 ,采集颇富;仁和孙侍御詒谷復 因其本重加订补,纵不能尽復 旧观,然碎金断 璧,终可宝爱 ,嗜古者所不忍遗也。」

桂馥晚学集卷五书 风俗通后
世传 风俗通,残闕太甚,见於太平御览诸书 者,今本多失载。余观书 中名义,不无疏违,盖少年之作也。裴松之注张昭传 云:「汝南主簿应 劭议宜为 旧君讳,论者皆互有异同,事在风俗通。昭著论驳之:『周穆王讳满,至定王时有王孙满,其为 大夫,是臣协君也。又厉王讳胡,及庄王之子名胡,其比眾多;今应 劭虽上尊旧君之名,而下无所断 齐云云。』」馥案:劭官至太山太守,及与郑康成会 袁本初坐上,又在去官之后,风俗通为 郡吏时所成,故知为 少作。然其书 多沿袭说文,是汉人之好许学者。
周中孚郑堂读书 记卷五十六风俗通义十卷(汉魏丛 书 本)汉应 劭撰。四库 全书 著录,又有附录一卷,隋志作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梁三十卷。」新、旧唐志俱作三十卷,崇文目、读书 志、书 录解题、通考、宋志,俱作十卷,与今本同,盖亡其二十一矣。是书 每卷各为 一目,曰皇霸,曰正失,曰愆礼,曰过誉,曰十反,曰音声,曰穷通,曰祀典,曰怪神,曰山泽 。每目各有小序,又分子目一百三十九,谓之风俗通义,自序言:「通於流俗之过繆,而事该之於义理也。」后汉书 本传称其:「撰风俗通(脱「义」字),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又论之曰:「劭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盖仲远汉之俗儒,学无师授,其撰是书 ,颇近小说,蔚宗讥其「不典」,又云「异知小道」,可谓知言。王充传 云:「著论衡八十五篇,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此与应 氏书 品题略同,尤为 妙解。盖两 书 正是一类,皆摭拾謏闻,郢书 燕说也。案是书 原有姓氏一篇,久已散佚,今馆臣从 宋重修广韵及永乐 大典载意林所引(今意林本无此文),采附於末,惜不得文澜阁本以校补之。又卢抱经群书 拾补於是书 校勘极精审,又附有逸文一卷,凡类百条,皆十卷外之所遗也,碎金断 璧,终可宝爱 ,以之钞附是书 之末,亦属 美观。祕书 二十一种所收仅四卷,更非足本矣。
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补风俗通姓氏篇序
昔春秋之时,周之史伯,鲁之眾仲,郑之子羽、晋之胥臣,楚之观射父,皆善言族姓,炎、黄以来 ,如指诸掌;而以姓氏著书 传 后者,周则有左丘明世本之姓氏篇,战 国 则有荀况之血脉谱,汉则王符潜夫论之氏族志,邓氏官谱,潁川太守聊谋\之百姓谱,征君管寧之姓氏歌,斯为 最古,而泰山太守应 劭风俗通姓氏篇继之,溯厥所祖,推究更改,虽有附会 ,大致典碻;惜其篇散逸,不为 完书 。马总意林,原有风俗通姓氏之篇,今亦闕如。予於辑世本之暇,輒搜简寻 牘 ,粹薈成帙,復 以穴管,正其疏漏。后见抱经卢氏群书 拾补,亦辑此篇,殊多漏略,聊復 刊布,貽之同好云。
黄廷鑑元大德本风俗通义跋
余向知二书 有元人大字合刻本,间访藏书 家,而鲜有著录者。嗣於道光初元,爱 日精庐购得吴 门士礼居所藏,祗白虎通刻单 本,以为 得所未见,而应 氏书 惜已佚。今夏,子雍明经出示近得二书 元刊本,假归亟读一过,班书 中十篇旧目,及书 中同异处,足订俗本之偽 者,卢氏校勘,已著其善。至应 氏书 ,自宋以来 无完帙,惟此十卷本仅存,而明代丛 刊,讹繆滋甚;其元刻本今得合璧者,真绝无仅有。书 中自来 脱误者,亦与明无刻甚大异。然如卷一「建共」讹「楚共」(六国 条),卷二「收举」讹「取举」(袁伯服条),卷三「由讯」(「誶」通)讹「犹止」(夏甫条),卷五「起家」讹「起姜」(姜肱条),又「相」讹「统」,「州家」讹「皇家」(李统条),卷七「出昼」字三见,未作「画」,(孟軻条。按「画」字是,其从 「昼」者,係明人补刊所改也。)卷九「絳天」讹「絳繒」(石贤士神条)之类,得非元刊无由证后来 窜易之失。如由犹、青菁、饰飭、京原、哲誓、齐资等字,古书 多通假互用,后人不知,輒訾繆误而臆改者,皆可据 是本正定之,益信元刊犹存古书 真面,弥足宝贵矣。道光辛丑八月寒露后三日,八十拙叟黄廷鑑识。
又据 卢氏群书 拾补云,「曾见此书 元刊本」,然所录李果序文,误作「李晦」,谢居仁序末「大德乙巳阳月中议大夫江南」十二字中脱空十字,「乙巳阳月」误作「三阳月」,想其书 漫漶不全,远逊此本矣。拙叟又识。

顾櫰 三补辑风俗通义佚文自序
风俗通义旧称三十卷,至宋仅存十卷,近汝上王氏、新安汪氏、竹汀钱氏、召弓卢氏,皆有辑本,殿本並有钞缀姓氏一篇附后。予向有补辑佚文一卷,参 攷群籍,时有改正增益,各著其所出,间与各本不同,与各本同而刊本见存者不录。江寧顾櫰 三。
谭献復 堂日记卷五
阅风俗通义,仲远原书 卅卷,今本十卷,闕佚多矣,不独姓氏一篇也。汉末文体疏拙,亦渐非博士家法。
龚自珍最录汉官仪劭著书 多,自劭以前,未之有也,皆軼不传 ,传 者风俗通义,小学之旁支,小说之別祖也,予无所取。(中国 学报 第九期)
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二风俗通义篇目攷风俗通义,隋书 经籍志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唐书 艺文志三十卷,与隋志同,盖隋志並录计之,唐志不並录计之也。至宋已无完书 ,是以崇文总目所载惟十卷。元丰中,苏魏公以官私两 本互校,次为 十卷,即今所行本也(见苏魏公集卷六十六)。嗣后,郡斋读书 志、书 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载,无过十卷者。但风俗通原本虽佚,而庾仲容子抄、马总意林,宋时尚有全书, 所录皆据 三十卷本,此见於广韵、御览、通志者,所以多出今本外也。嘉定钱晓 征始有逸文之辑,仁和孙詒谷继之,卢弨弓又加考订,刊入群书 拾补中,于应 氏书逸 文,搜罗略备 矣。惟原书 三十卷,篇各有名,今自十篇之外,书 亡而篇名亦亡,虽以钱、孙、卢三君之博洽,仅据 太平御览、续汉书 五行志,考得论数 、灾 异两 篇名,其他未能详也。愚以苏魏公集校正风俗通义序考之,皇霸、正失、?礼、过誉、十反、声音、祀典、怪神、山泽 十篇之外,其余篇名之见於意林者:曰心政,曰古制,曰阴教,曰辨惑,曰析当,曰恕度,曰嘉号,曰秽称,曰恃遇,曰姓氏,曰讳篇,曰释忌,曰辑事,曰服妖,曰丧 祭,曰宫室,曰市井,曰数 纪,曰新秦,曰狱法,凡二十目,合之今存十篇,適得三十篇,与唐书艺文志合,御览所引论数 ,当即数 纪篇,卢氏据 续汉五行志增灾 异一目,恐未必然也。敘 又引意林所载析当篇云:「泰山太守臣劭再拜上书 曰:『秦皇焚书 坑儒,六艺缺亡;高祖受命,四海乂安往于壁柱石室之中,得其遗文,竹朽帛裂,残缺不备 ,至国 家行事,俗间流语,莫能原察;故三代遣輶轩使者,经绝域,採 方言,令人君不出户 牖而知异俗之语耳。』」凡九十字,为 群书 拾补所遗,故並录之。器案:陆谓原书 三十卷,非是,说详余所撰校注敘 例。又「秽称」、「恃遇」二目,亦误,今仍其旧,曾朴 补后汉书 艺文志攷袭此沿其误,亦非也。

蒋国 榜补辑风俗通义佚文跋
右补辑风俗通义佚文一卷,亦江寧顾秋碧先生著。应 氏之书 博综先秦古籍,为 艺林瑰宝,其零章断 句,散见於他书 者甚伙,张氏澍有补辑姓氏篇一卷,钱氏大昕辑本,刻入群书 拾补中;先生卢牟队文,甄采琐义,其用力可谓勤矣。惟其引史记高祖功臣表索隱注●中姓,案:●字字书 所无,说文有●,即主字,与此不合。今以毛氏所刻单 本索隱校之,其正文为 「清简侯空中同」,注云:「『空』亦作『窒』,窒中姓,见风俗通。」应 氏所引本此。先生「窒」作「●」,殆所见索隱本与今本不同与?既据 索隱校改,仍存先生之真於此,以俟大雅正之。乡后学蒋国 榜。
刘 咸炘 旧书 別录卷四乙二风俗通义(壬戌三月)
是书 三十一篇,今惟存十,佚篇名见於苏颂集风俗通义序者,凡二十目,曰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秽称、恃遇、姓氏、讳、释忘(当作「忌」)、辑事、服妖、丧 祭、宫室、市井、数 纪、新秦、狱法。后汉书 称其书 「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昔之评者,大都视为 攷证之书 ,推其博洽,此耳食目论也。古之儒家,不尚繁博,攷证杂记,不成家言。况皇霸、声音、山泽 诸篇,但有引据 ,罕下己意;六国 一节及穷通一篇,全钞古事,但加总论;怪神一篇,记琐事而少质正;攷证如此,亦何贵哉!仲远在当时,盖徒博览而无师法者,故於儒生附会 陋说,盲从 而不知正,参 差异说,又宛转而不敢决,引书 多芜冗,造文多晦滯, 盖自桓谭、王充以来 ,俗儒不少,仲远则其著者耳。然古人不苟著书 ,必有所为 。此书 以风俗名书 ,攷证辨释,皆主於正俗讹,史通自敘 曰:「民者,冥也,率彼里蒙,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 多拘忌,故风俗通生焉。」此实得其本旨。佚篇文中,尤多举俗说,古今子家,能留意閭巷风俗者,惟此书 及鸡肋篇为 善,昔人多忽之。然其佳处,犹不止是。吾读愆礼、过誉、十反诸篇,及亡篇名目,乃知劭之宗旨,尤在论正时风,所谓时俗嫌疑,非独名物杂事也。西汉重经学,诸大师以委蛇蕴藉致尊显,士习顽懦,一二清名之士,若王、贡、郑、严 以廉洁称,而纪逡、两 唐復 以偽 乱之,竟致王莽之乱,班书 合传 王、贡诸人,盖已切致意焉。东汉沿其遗习,日益偷薄,和、安以降,权 奄执 柄,吏多污黷,士愤而標 节概,或养高山林,或广结僚友,多为 矫行,以盗虚声,舍公事而从 私谊,近成党錮之祸,远开流品之风,当世谈匡济 者,如王符、崔实、仲长统等,皆持名法之论,欲核实整齐之,而曹操竟用其说,盖由是也。是书 愆礼篇序著「忍能矫情直意」,过誉篇序著「訐以为 直,隱以为 义,枉以为 厚,偽 以为 明」,其意固已明矣。其所刺讥,遍及鉅公名臣,无所曲挠 。然一据 典礼,不杂申、商之说,平允纯正,斯为 罕见。夫申、商之学,人皆知其悖於德教,而抑私从 公,后世多用其说者,何哉?儒行不中,矫激自异以激之也。孟子非陈仲,盖已见之矣。论世而知其言,是书 岂独一时得失之林乎?观其论郅惲 而及汝南之俗,急疾气 决,干上怵忮,以采名誉;论赵仲让而及河內 之俗,好大言而少实行;综及土风,所以名书 为 风俗也。四库 提要乃谓为 「大致如王充,而敘 述简明,胜 於充之冗蔓」,是不知充主思测,劭主典证;充止正杂俗,劭兼议行谊,不可同论也。
陈汉章风俗通姓氏篇校补敘

风俗通有氏姓篇,或作姓氏,依史记称姓某氏例之,作姓氏者近是。元大德刻本风俗通十卷已佚此篇,四库 书 目提要称:「永乐 大典通字韵中,尚载马总意林节本,辑为 附录。」然今意林卷四,节录风俗通三十一篇,並无姓氏篇文,疑不能明者,一也;干、嘉间,余姚卢氏刻抱经堂丛 书 ,內 有补风俗通佚文者,其一为 氏姓篇,以四声为 次,或曰是嘉定钱氏所辑,刻入群书 拾补中(书 目答问),而拾补中案语,明著文弨之名,初无钱大昕一语,疑不能明者,二也;乌 程严 氏辑全后汉文卷卅九及四十,並是此篇佚文,卷首注云:「今从 群书摘 出,以四声编次为 二卷。」检其文自此注外,与卢辑本无一字异,何其符合至斯耶?疑不能明者,三也;汉章既读卢、严 二辑,旁证群书 ,和二辑尚未完备 ,將 为之 补苴罅漏,而武威张氏刻二酉堂丛 书 ,乃亦有姓氏篇二卷,其自序称「抱经卢氏,殊多闕略」。可谓先得我心。继读其书 ,仍不能免闕略之讥,復 有卢、严 所已拾补者,张辑本转失之俄空焉(如广氏、阳成氏等),疑不能明者,四也。有此四疑,故校补之为 一卷。凡姓氏已详於诸家辑本,止校其异同,不復 词费,惟补诸家所未有者,必注明某书 某卷,诚\恐无征不信尔。壬申岁重九后四日,陈汉章敘 。
案:陈氏此文,实为 鲁莽灭 裂,一无是处。今本意林非原书 ,故无姓氏篇文,苏颂校风俗通义题序,言之详矣。群书 拾补所载之风俗通义逸文,实本之钱大昕,卢氏已於识语中,先后两 言之,其「垣氏」下即赫然有「大昕案」之文,何言「初无钱大昕一语」也?潜研堂全集即收入风俗通义逸文,尤为 出於钱氏之证。至严 辑全文,本出攘窃,其风俗通佚文二卷,亦本之钱氏,其次第出处,全然相同,不过稍稍覆检所引之书 ,於卷第不同者,略加改正,並於钱氏指出「此条误重」之处,逕加刪削而已。若陈氏不知「伯成胥渠」即「阳成胥渠」之误,乃以阳成氏事係伯成氏下,反讥张辑本之疏,诸如此等,于其不当疑者而疑,当疑者而不疑,驯致疑难重重,困惑而不能自解,得不谓之鲁莽灭 裂乎!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