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癆瘵

作者:
癆瘵之证, 咯血痰嗽, 遗精泄泻, 潮热盗汗, 瘦削疲倦, 梦与鬼交, 或梦亡先, 喜见人过, 常怀忿怨, 平旦病减, 午后病增, 发热心烦, 只燥鼻干, 脸红唇赤, 骨蒸肺痿, 咽痛失音, 若泻不止, 则不治矣, 其原得於酒色损伤, 以及失血之后, 瘀血郁热, 化生癆虫, 蚀人臟腑之精血, 变生诸般怪证, 病人死后, 虫气传染家人, 名日传尸, 又名尸疰, 谓其自上注下, 见证与前死之人相似故也, 辨虫之法, 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 或用乳香薰手背, 以帛覆手心, 良久手上出毛长寸许, 白黄者可治, 红者稍难, 青黑者死, 若薰手无毛, 非癆虫证也, 又或用真安息香, 烧烟吸之, 不嗽者非传尸, 烟人即嗽, 真传尸也, 癆虫之形, 或似蜣螂, 或似红丝马尾, 或似虾蟆蝟鼠, 或似鞠面, 或有足无头, 或有头无足, 或化精血归於元气之內, 若传至三人者, 其虫灵怪不可治, 凡用药治虫, 勿令病者知之, 恐虫觉悟, 难取效也。
夫癆虫何由而生哉, 木必先腐, 而后虫生之, 人身亦必先有瘀血, 虚热郁蒸, 乃生癆虫, 虫者, 风木之气所化, 人身肝主风, 木又主藏血, 肝臟之血, 若有瘀积, 是犹木之先腐也, 於是肝臟之风气, 郁遏蒸煽, 將瘀血化生为虫, 既化为虫, 即从虫治之, 宜天灵盖散治之, 然天灵盖不易得, 且不宜用, 可用川椒代之, 或金蟾丸亦可, 余每用干漆明雄川椒栋根皮白颈蚯蚓升麻郁金, 共为末, 白汤五更时服, 其虫不吐即下, 义固取於杀虫, 而尤在干漆郁金, 兼治瘀血, 以癆虫是瘀血所化, 杀虫是治其標, 去瘀是治其本也, 诸书但言杀虫, 而不知虫之所自生, 宜乎未得其治也, 吾为指出, 癆虫是瘀血所, 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 辨证录用, 移尸灭怪汤, 治癆虫传尸, 方以去瘀为主, 故效。
癆虫之生, 由瘀血所化, 而癆虫既生, 蚀人精血, 人之正气, 日以消耗, 不治其虚, 但杀其虫, 病终不能愈也, 月华丸主之, 义取补虚, 而去瘀杀虫兼施, 其治乃万金之策, 鰻鱼肉常食亦佳, 或鰻鱼骨?甲知母山茱萸柴胡当归青黛桃梟为丸, 人参汤下, 亦攻补兼行之术。 又凡湿热积痰, 皆能生虫, 与小儿疳虫无异, 用金蟾丸即愈, 不比血化之虫, 灵怪难治也。
既杀虫后, 但当滋补其虚, 阴虚者十居八九, 琼玉膏主之, 加黄柏知母紫河车更佳, 阳虚者, 十之二三, 六君子汤主之。
欬嗽
杂病欬嗽, 另有方书可查, 未及备论, 兹所论者, 虚癆失血之欬嗽也, 失血家, 十有九欬, 所以然者, 肺为华盖, 肺中常有津液, 则肺叶腴润, 覆垂向下, 將气敛抑, 使其气下行, 气下则津液隨之而降, 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调, 肝气不逆, 肾气不浮, 自无欬嗽之病矣, 血者火化之阴汁, 津者气化之水液, 二者本相济相养, 水不济火, 则血伤, 血不养气, 则水竭, 水竭则津不润, 肺血伤, 则火来剋金, 金被火剋, 不能行其制节, 於是在下之气, 始得逆上, 气既逆上, 则水津不能隨气下布, 凝结为痰, 在下之水邪, 又得隨气而升泛为水饮, 皆致欬嗽, 吾於欬血门已详详论之, 兹復条列如左, 以便查核。 一肺臟津虚, 火气乘之, 致成燥欬, 气呛痰涩, 或带血丝, 久成肺痿, 清燥救肺汤治之。
一痰火凝结, 欬逆发渴, 喉中痰滯者, 由於津液不散, 阻塞气道, 治宜清利其痰, 滋养其津, 紫苑散主之。
一水饮冲肺, 欬逆倚息, 不得臥者, 由於失血之人, 肝经风火太盛, 激动其水, 上冲肺, 臥则肺叶张, 水饮愈冲, 是以不得臥息, 葶藶大枣泻肺汤治之, 吾每用二陈汤治饮, 加苏子柴胡白芥子黄芩石膏杏仁荆芥薄荷枇杷叶, 风火兼治, 尤效, 此与杂病欬嗽, 因寒动水者有异, 因寒动水, 以致水饮冲肺者, 宜小青龙, 及真武汤, 血证欬嗽, 多是內动风火, 激水而上, 青龙真武等, 又其所忌, 医者辨之。
夫虚癆欬嗽, 原於火剋金, 水乘肺, 而切究其故, 则病皆在於胃, 胃为水谷之海, 化生津血, 血不足则火旺, 津不生则肺燥, 水气不化, 则饮邪上干, 治胃火, 宜白虎汤, 加生地百合五味子, 或玉女煎, 治胃痰, 宜滚痰丸, 指迷茯苓丸, 轻者用豁痰丸, 治胃中水饮, 宜二陈汤, 加苏子白芥子防已枳壳杏仁生姜, 若水饮挟火者, 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
內经云, 五臟六腑, 皆有欬嗽, 而无不聚於胃, 关於肺, 上条分肺胃治已详, 兹有一方, 可以统治肺胃者, 则莫如小柴胡汤, 肺火盛, 加麦冬, 心火盛, 加黄连当归, 肝火盛, 加当归胡黄连, 黄昏欬嗽, 为火浮於肺, 加五倍子, 五味子, 以敛之, 五更欬嗽, 为食积之火, 至寅时流入肺经, 加莱菔子, 痰凝气滯者, 加瓜蔞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贝母, 水饮上冲者, 加藶葶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 有寒加干姜云茯苓, 若兼外感, 发热恶寒, 鼻塞头痛。 而欬嗽者, 宜小柴胡汤, 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 盖小柴胡能通水津, 散郁火, 升清降浊, 左宜右有, 加减合法, 则曲尽其妙。
又有痰血作欬, 其证欬逆倚息, 而不能臥, 与水饮冲肺之证相似, 盖人身气道, 不可有塞滯, 內有瘀血, 则阻碍气道, 不得升降, 是以壅而为欬, 气壅即水壅, 气即是水故也, 水壅即为痰饮, 痰饮为瘀血所阻, 则益冲犯肺经, 坐立则肺覆, 瘀血亦下坠, 其气道尚无大碍, 故欬亦不甚, 臥则瘀血翻转, 更为阻塞, 肺叶又张, 愈难敛戢, 是以倚息不得臥也, 若仍照水饮冲肺, 用葶藶大枣汤, 是得治饮之法, 而未得治瘀之法矣, 须知痰水之壅, 由瘀血使然, 但去瘀血, 则痰水自消, 宜代抵当丸, 加云茯苓法半夏, 轻则用血府逐瘀汤, 加葶藶苏子, 又有欬嗽侧臥一边, 翻身则欬益甚者, 诸书皆言侧臥一边, 乃失血欬嗽不治之证, 而不知仍是瘀血为病, 盖瘀血偏著一边, 以一边气道通, 一边气道塞, 气道通之半边, 可以侧臥, 气道塞之半边, 侧臥则更闭塞, 是以翻身, 则愈加欬逆也, 宜血府逐瘀汤, 加杏仁五味子主之, 侧臥左边者, 以左边有瘀血, 故不得右臥也, 右臥则瘀血翻动, 益加壅塞, 宜加青皮?甲莪?, 以去左边之瘀血, 侧臥右边者, 以右边有瘀血, 故不得左臥也, 宜加郁金桑皮姜黄, 以去右边之瘀血, 凡此瘀血欬嗽之证, 诸书少言及者, 朱丹溪略引其端, 亦未申明, 吾於临证有悟, 不惜大声疾呼者, 正欲起死人而肉白骨, 岂敢秘而不传哉。
又有冲气欬逆者, 以冲脉起於血海, 循行而上丽於阳明, 血海受伤, 则冲脉气逆, 上合阳明, 而为火逆燥欬之证, 麦门冬汤主之, 玉女煎亦治之, 二方皆从阳明, 以抑冲气之顛, 使不逆也。
又有冲气挟肝经相火, 上乘肺金者, 其证目眩口苦, 呛欬数十声不止, 欬牵小腹作痛, 发热颊赤, 宜四物汤, 合左金丸, 再加人尿猪胆汁牡蠣五味治之, 盖血室为肝之所司, 冲脉起於血室, 故肝经之火, 得缘冲气而上, 小柴胡汤, 加五味子青皮龙骨牡蠣丹皮地骨皮亦治之, 重者加胡黄连。 冲脉本属肝经, 然其標在阳明, 而其根则在於肾, 盖冲脉起胞中, 而肾气即寄在胞中, 肾中之气, 上於肺而为呼吸, 亦借冲脉之路, 以上循入肺, 是以脐旁冲脉之穴, 谓之气冲, 內经又明言冲为气冲, 冲脉之与肾经交合者如是, 是以冲脉, 每挟肾中之虚火, 上逆而欬, 喘促咽干, 两颧发赤, 宜猪苓汤, 加五味子知母牛膝黄柏熟地龟版, 或麦味地黄汤以安之, 三才汤, 加铁落以镇之, 或大补阴丸, 合磁硃丸, 加五味以吸冲气, 使归於肾, 则不欬逆矣, 又有胞中之水內动, 冲气挟水上逆而欬者, 其证上热下寒, 龙雷火升, 面赤浮肿, 头晕咽痛, 发热心悸, 大便反滑, 腰痛遗溺, 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 肾气丸亦治之, 参看吐血欬血门更详。
欬嗽之病, 其標在肺, 其本在肾, 血家欬嗽, 尤多生於肾虚, 肾者气之根也, 肾经阴虚, 则阳无所附, 气不归根, 故浮喘欬逆, 宜三才汤, 加五味子沉香, 陈修园用二加龙骨牡蠣汤, 加阿胶麦冬五味子, 其附子须少用, 只作引导耳, 余每用知柏地黄汤, 少加五味子肉桂, 以为报使, 常服都气丸亦佳, 又有肾经阳虚, 不能化水, 腰痛便短, 气喘欬逆者, 肾气丸, 加五味治之, 更有肾水泛上, 脾土不制, 而为水饮欬嗽者, 乃属五饮杂病, 非失血家应有之证, 自有各书可查, 兹不赘及。
发热
吐血家?静身凉, 不药可愈, 以阴虽亏而阳犹不亢, 阴与阳尚得其和, 故易愈也, 或身有微热, 皮毛似汗, 此为阳来求阴, 水来就血, 亦可自愈, 所谓发热者, 与身有微热不同。 失血家阳气郁於血分之中, 则身热郁冒, 但头汗出, 身热者, 火闭於內, 而不得达於外故也, 但头汗出者, 火性炎上, 外有所束, 则火不能四达, 故愈炎上, 而头汗也, 治法宜解其郁, 使偏身微汗, 则气达於外, 而阳不乘阴, 热止血亦治矣, 此如盛暑遏热, 得汗而解, 小柴胡汤主之。
又有瘀血发热者, 瘀血在肌肉, 则翕翕发热, 证象白虎, 口喝心烦, 支体刺痛, 宜当归补血汤, 合甲已化土汤, 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 血府逐瘀汤亦治之, 瘀血在肌腠, 则寒热往来, 以肌腠为半表半裏, 內阴外伤, 互相胜復也, 宜小柴胡汤, 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 桃奴散, 加黄芩柴胡亦治之, 瘀血在腑, 则血室主之, 证见日晡潮热, 昼日明了, 暮则譫语, 以冲为血海, 其脉丽於阳明, 故有阳明燥热之证, 桃仁承气汤治之, 小柴胡汤, 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 瘀血在臟, 则肝主之, 以肝司血故也, 证见骨蒸癆热, 手足心烧, 眼目青黑, 手发摧折, 世以为难治之证, 而不知热血在肝臟使然, 宜柴胡清骨散, 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
以上所论, 皆属血家发热之实证也, 又有发热之虚证, 分血虚水虚两类, 另条如左。 血虚者, 发热汗出, 以血不配气, 则气盛而外泄也, 或夜则发热, 以夜主血分故也, 或寅卯时即发热, 以寅卯属少阳, 肝血既虚, 则少阳之相火, 当寅卯旺时而发热, 地骨皮散, 加柴胡青蒿胡黄连云茯苓甘草治之, 又或胞中之火, 因血不足, 上合阳明燥气, 日晡潮热者, 犀角地黄汤治之。
水虚者, 水为气之所化, 水津不足, 则气热, 皮毛枯燥, 口咽生疮, 遗精淋秘, 午后发热, 大补阴丸, 以补水济火, 或清燥救肺汤, 从肺胃似生水津, 水足以濡血, 则阳气不亢, 燥热自除, 五蒸汤亦统治之。
復有阴虚於內, 阳浮於外, 而发热者, 须大补其阴, 而復纳其阳, 故产后发热, 用四物汤, 加黑姜, 失血发热, 亦可用之, 火重者, 再加芩连, 若肾阴不足, 直阳外浮, 发热喘促者, 是为阴不恋阳, 阳不入阴, 宜从阴引阳, 用二加龙骨汤, 加五味子麦门冬阿胶, 或三才汤, 加盐炒肉桂少许, 桑叶云苓白芍冬虫草山茱萸牛膝五味子知母沉香龟版, 此外又有食积发热者, 手足心腹热, 胸满噦呃, 大便不调, 日晡及夜发烦, 宜枳壳厚朴大黄, 消去之, 则不壅热矣, 勿谓虚人无实证也。
厥冷
杂病四肢厥冷, 为脾肾阳虚, 不能达於四末, 四逆汤主之, 若失血之人, 而亦间有发厥者, 则多是热邪內陷, 伏匿在裏, 外见假寒, 身如冷水, 目昏神暗, 脉伏不见, 或冷一阵, 反而发热, 或厥数日, 反发热数日, 其厥多热少者, 是阳极似阴, 热之至也, 厥少热深者, 是伏热犹得发泄, 热尚浅\也, 此即伤寒论厥阴篇, 所谓热深厥亦深, 热微厥亦微是矣, 盖厥阴肝经, 內寄胆火, 病则火伏阴中, 而为厥, 火出阳分则反热, 发热固是火甚, 发厥则火伏於內, 而更盛矣, 先宜治其伏火, 使火得发, 转厥为热, 次乃更清其热, 斯可愈耳, 若误认为杂病发厥, 而用热药, 是促其命也, 其辨法, 杂病之厥, 吐利不止, 脉脱气微, 有寒无热, 伏火之厥, 则厥后微露热形, 口不和, 便不溏, 小便不清, 心中疼热, 烦躁不宁, 恶明喜暗, 渴欲得饮, 吐?隨厥而发, 皆现真热假寒之象, 先以清化汤, 合升降散, 攻其伏热, 或当归芦薈丸攻之, 次以五蒸汤清之, 厥止热不退者, 再用大补阴丸, 地黄汤, 以滋阴, 发厥之证, 又有寒闭於外, 而火不得发者, 用仲景四逆散, 加荆芥黄连枯芩, 审其阳陷於內, 而不出者, 白头翁汤, 以清达之, 升阳散火汤, 以温发之, 二方酌宜而行。 血家发热, 固多是真热假寒, 然亦有真寒者, 去血太多, 气隨血泄, 以致中气去而不旺, 元气损而不足, 四肢厥冷, 不思饮食, 大便溏泻, 此乃虚则生寒之证, 法宜温补, 十全大补汤, 参附汤, 养荣汤, 隨宜用之。
寒热
发热恶寒, 多是外感伤其荣卫, 伤荣则寒, 伤卫则热, 平人治法, 须用麻桂发散, 失血皆阴血大亏, 不可再汗, 以耗其气分之水液, 只可用小柴胡汤, 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 以和散之, 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 若不关外感, 係本身荣卫不和, 发为寒热, 似疟非疟者, 不可作疟治之, 只用小柴胡, 或逍遥散, 和其荣卫而愈, 又有瘀血作寒热者, 其身必有刺痛之处, 血府逐瘀汤治之, 此与杂病寒热有异, 医者须知。
出汗
汗者, 气分之水也, 血虚则气热, 故蒸发其水, 而出为汗, 但头汗出, 身不得汗者, 乃阳气內郁, 冒於下而为汗, 以小柴胡汤, 解其郁, 则通身得汗而愈, 蒸蒸汗出者, 乃血虚气盛, 沸溢为汗, 宜用白虎汤, 加当归蒲黄虫退治之, 手足濈濈汗出者, 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 四肢为中州之应, 火热中结, 故应手足汗出也, 宜玉烛散, 加枳壳厚朴以攻之, 结去而汗自止矣, 睡中盗汗者, 睡则气归血分, 血不足则气无所归, 故气泄而汗出, 宜当归六黄汤治之, 或地骨皮散, 加枣仁佑母茯苓五味子黄?黄柏。
以下所论, 皆失血家阴血內虚, 阳气遏发之病, 亦有阴阳两虚, 自汗盗汗者, 宜归脾汤, 加麦冬五味子, 或当归六黄汤, 加附子。
又有大汗亡阳者, 在杂病, 亡阳则单属阳虚, 失血家, 大汗亡阳, 则兼是阴虚, 阳无所附, 非大剂参附汤, 不能回阳, 继用独参汤养之而愈。
此论血家出汗, 与杂证出汗有別, 参看汗血发热门更详。
发渴
血虚则发渴, 有瘀血则发渴, 水虚亦发渴。 血虚发渴者, 血为阴, 气为阳, 血少则气多, 阳亢无阴汁以濡之, 故欲饮水也, 法宜补血, 血足则气不热矣, 圣愈汤, 加天冬花粉治之, 或当归补血汤, 加花粉苧麻根玉竹麦冬。
瘀血发渴者, 以津液之生, 其根出於肾水, 水与血, 交会转运\, 皆在胞中。 胞中有瘀血, 则气为血阻, 不得上升, 水津因不能隨气上布, 但去下焦之瘀, 则水津上布, 而渴自止, 小柴胡, 加丹皮桃仁治之, 血府逐瘀汤, 亦治之, 挟热蓄血者, 桃仁承气汤治之, 夹寒瘀滯者, 温经汤治之。 水虚发渴者, 以肺胃之水津不足, 是以引水自救, 水津虽由水谷所化, 而其气实发源於肾中, 肾中天癸之水, 至於胞中, 循气冲, 隨呼吸, 而上於肺部, 肺金司之, 布达其气, 是以水津四布, 口舌胃咽, 皆有津液, 而不渴也, 若肾中之水不足, 则不能升达上焦, 是以渴欲引水, 宜启下焦之阴, 以滋津液, 地黄汤, 加人参麦冬訶子, 或左归饮, 加儿茶人参玉竹, 三才汤, 加知母治之, 夫水津虽生於肾, 而实布於肺, 又有肾中之水津本足, 而肺金郁滯, 不能散布, 以玫水结为痰, 咽干口渴, 宜小柴胡汤, 通上焦之滯, 使肺气通调, 则水津四布矣, 又日, 津液虽生於肾, 布於肺, 而实赖胃中水谷以滋其化源, 胃中燥结, 则津不生, 三一承气汤治之, 胃中蕴热, 则津不生, 玉泉散治之, 胃经肌热, 则津液被灼, 人参白虎汤治之, 胃中虚热, 则津不生, 麦冬养荣汤治之。
上分三条, 皆失血多有之证, 与杂病消渴水停不化, 津气不升者不同, 参看可也, 水停不化, 常用五芩真武等汤。
心烦
烦者, 心不安也, 心为火臟, 化生血液, 转赖血液以养其火, 故心字篆文, 即是倒火, 火降则心宁也, 失血家亡血过多, 心火失其滋养, 故多发烦, 火太甚者, 舌上黑胎, 夜不能寐, 黄连阿胶汤主之, 心中懊?者, 以火不得宜, 故郁而不乐也, 宜梔子豉汤, 加连翘桔梗大力生地远志黄连草稍治之, 若火不甚, 而血太虚者, 心中了戾不得, 是为虚烦, 归脾汤加硃砂麦冬炒梔子治之, 逍遥散, 加龙骨枣仁亦治之, 仲景酸枣仁汤, 尤为治烦要药, 若烦而兼躁, 手足妄动, 比为虚中夹实, 內有燥屎, 必见二便不调, 发热口渴, 脉数有力等证, 在伤寒为承气证, 在失血家, 须兼顾其虚, 宜玉烛散, 或用玉女煎, 加元明粉, 烦躁之极, 循衣摸床, 小便利者, 阴尚未尽, 犹可救一二, 小便不利, 死不治矣, 此与阴躁不同, 阴躁不烦而但躁, 且必现阴寒可据之证, 须细辨之。
又有产后血虚, 心烦短气者, 虽同是心烦, 然产血下行, 气多虚脱, 其血之虚, 皆由於气虚, 故心烦而必气短气, 宜归脾汤, 当归补血汤, 养荣汤等。 以补气者生血, 而心烦自愈, 至吐血家, 则其气上逆, 多是气实血虚, 证见心烦, 尤血不养心之其者也, 若再补其气, 则气益甚, 而血益虚, 心愈不得其安矣, 治宜补血清火, 硃砂安神丸治之, 须参看臥寐怔忡惊悸门。
臥寐 (梦寐附)
臥者, 身著席, 头就枕之谓也, 寐者, 神返舍, 息归根之谓也, 不得臥寐之证, 杂病犹少, 失血家往往有之。 不得臥有二证, 一是胃病, 一是肺病。
胃病不得臥者, 阴虚则邪併於阳, 烦躁不臥, 此与伤寒论阳明篇, 微热喘冒, 不得臥者, 为胃有燥屎之义同, 三一承气汤治之, 若无燥结, 但係烦热者, 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治之, 兼理血分, 则宜用玉烛散, 玉女煎, 又有胃中宿食, 胀闷不得臥者, 越鞠丸, 加山查麦芽莱菔子, 盖阳明主闔, 和其胃气, 使得还其主闔之令, 斯能臥矣。
肺病不得臥者, 肺为华盖, 主则叶垂, 臥则叶张, 水饮冲肺, 面目浮肿, 欬逆倚息, 臥则肺叶举而气益上, 故欬而不得臥, 葶藶大枣泻肺汤, 攻去其水, 则得臥矣, 或二陈汤,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温利水饮亦可, 若是火逆之气, 挟痰上冲者, 则又宜水火兼泻痰甚者, 消化丸主之, 火甚者, 滚痰丸主之, 平剂则宜二陈汤, 加柴胡瓜蔞黄芩旋覆花查仁姜汁竹沥, 保和汤亦治之, 若无痰饮, 但是火气上冲者, 其人昼日不欬, 臥则欬逆, 气不得息, 乃肺痿叶焦, 臥则肺叶翘举, 气隨上冲, 欬呛不已, 宜清燥救肺汤, 加生地黄瓜蔞根百合五味子以敛之, 再加鍾乳石以镇降之, 且肺之津生於肾中, 如胃水不能上济上焦, 冲气逆上, 欬不得臥者, 当从肾治之, 六味丸, 加参麦散, 再加牛膝, 以引气下行, 加磁石, 以吸金气, 使归於根。
不寐之证有二, 一是心病, 一是肝病。
心病不寐者, 心藏神, 血虚火妄动, 则神不安, 烦而不寐, 仲景黄连阿胶汤主之, 阴虚痰扰, 神不安者, 猪苓汤治之, 一清火, 一利水, 盖以心神不安, 非痰即火, 余每用硃砂安神丸, 加茯苓琥珀, 或用天王补心丹。 肝病不寐者, 肝臟魂, 人寤则魂游於目, 寐则魂返於肝, 若阳浮於外, 魂不入肝, 则不寐, 其证並不烦躁, 清睡而不得寐, 宜敛其阳魂, 使入於肝, 二加龙骨汤, 加五味子枣仁阿胶治之, 又或肝经有痰, 扰其魂而不得寐者, 温胆汤, 加枣仁治之, 肝经有火, 多梦难寐者, 酸枣仁汤治之, 或滑氏补肝散, 去独活, 加巴戟, 四物汤, 加法夏枣仁冬草龙骨夜合皮, 亦佳。
又按魂虽藏於肝, 於昼游於目, 目在面部, 乃肺胃之所司, 肺胃之气, 扰而不静, 亦能格魂於外, 使不得返也, 宜生地黄百合麦冬知母枳壳五味子白芍甘草枣仁天花粉茯苓治之, 人参清肺汤, 亦治之, 又有虚悸恐怖不寐之证, 仁热散治之, 思虑终夜不寐者, 归脾汤加五味治之, 须参看怔忡烦悸门。 又有昏沉多睡之证, 在杂病为邪入阴分, 在失血虚癆, 乃血脱之后, 元气不支, 是以昏睡, 如汗出气喘, 危急之候也, 参附汤救之, 寤属阳, 故不寤为阳虚, 人参养荣汤, 亦治之, 若身体沉重, 倦怠嗜臥者, 乃脾经有湿, 平胃散, 加猪苓泽泻治之, 六君子汤, 加防已薏苡仁, 补中益气汤亦治之, 此论多睡, 多是阳虚, 然亦有胆经火甚, 多昏睡者, 龙胆泻肝汤治之。
梦乃魂魄役物, 恍有所见之故也, 魂为病, 则梦女子花草神仙欢喜之事, 酸枣仁汤治之, 魄为病, 则梦惊怪鬼物爭?之事, 人参清肺汤, 加琥珀治之, 梦中所见, 即是魂魄, 魂善魄恶, 故魂梦多恶, 魄梦多善, 然魂魄之所主者, 神也, 故安神为治梦要诀, 益气安神汤治之, 又有癆虫生梦, 照癆虫法治之, 又有梦而遗精, 详遗精门。
再按, 睡而恶明喜喑者, 火邪也, 侧臥不得转身者, 少阳之枢机不利也, 侧臥一边者, 详欬嗽门。
喘息
人不喘息, 则气平静, 血何由隨之吐出哉, 故失血家, 未有不喘息者, 有实喘, 有虚喘, 实喘之证有二, 一是郁闭, 一是奔迫, 郁闭者, 气不达於外, 而壅郁於內也, 失血家阳来乘阴, 此证为多, 伤寒喘息者, 用麻桂发之, 血家忌汗, 又忌升发以动其血, 与伤寒开郁闭之法不同, 宜小柴胡汤, 加杏仁, 以转枢外达, 使腠理通, 荣冲和, 斯达气於外, 不壅於內而为喘矣, 如果有外感闭束, 不得不?解者, 宜香苏引, 加杏仁枯芩甘草, 或千金麦门冬汤, 借麻黄以解外, 而兼用清裏之药, 不玫过汗亡阴, 乃为调剂得宜, 奔迫者, 上气喘息, 由於气盛於下, 而逆於上, 失血家火盛逼血, 往往其气粗賁, 宜大泻其火, 火平则气平, 用厚朴枳壳大黄, 使地道通, 气下泻, 则不上逆矣, 若內有瘀血, 气道阻塞, 不得升降而喘者, 亦宜上三味, 加当归白芍桃仁丹皮治之, 若是痰气阻塞者, 清化丸主之, 若小便闭者, 下窍塞, 故上窍壅也, 宜五淋散, 加防已杏仁桑白皮葶藶子。
虚喘亦有二证, 一是肺虚, 一是肾虚, 肺虚作喘者, 以肺居上焦, 制节五臟, 开窍於鼻, 以通外气, 以敛內气, 血虚则火盛津伤, 肺叶痿而不下垂, 故气不得降, 喘息鼻张, 其则鼻厂若无关阑, 乃肺痿之重证也, 生津补肺, 宜清燥救肺汤, 兼治郁火痰滯者, 宜保和汤, 或太平丸, 吾谓肺叶下坠, 宜兼用镇歛之法, 三才汤合生脉散, 再加百合五倍子白芨花粉杏仁川贝母鍾乳石治之, 又有喘息由於鼻窒不通者, 以肺中之火郁闭鼻管, 故气并於口, 而为喘也, 太平丸, 加麝香, 即是上通鼻窍之妙药, 与伤寒鼻寒有异, 毋误治也。
肾虚喘息者, 以气之根原於肾, 失血家, 火甚水枯, 不能化气, 是以气短而喘, 欬逆喘息, 颊赤咽干, 宜大补阴丸, 加牛膝五味以潜降之, 若是阴虚, 阳无所附, 气不归根者, 地黄汤合生脉散, 加磁石牛膝沉香, 以滋纳之, 若小水不化, 兼腰痛者, 乃是肾中之阳, 不能化气, 宜肾气丸治之, 参附汤, 加五味茯苓亦可。
上係肺肾分治之法, 如欲兼而治之, 即从诸方化裁可也, 此外如苏子降香汤, 四磨汤, 皆肺肾兼治, 但未能照顾血证, 用者加须知减。
又日, 中宫虚则气少, 人参主之, 中宫实则气粗, 大黄主之。
呃噦
久病闻呃为胃绝, 须审脉证断之, 不得但据呃逆, 遂断其死也, 失血家气不顺利, 多有呃逆, 新病形实者, 为伏热攻发, 大性炎上, 气逆而呃, 清热导气, 宜三物汤, 或柴胡梅连散, 加枳壳檳榔, 若膈间有痰闭滯者, 宜滚痰丸, 指迷茯苓丸, 又有瘀血阻滯, 而发呃者, 必见刺痛逆满之证, 大柴胡汤, 加桃仁丹皮苏木治之, 血府逐瘀汤, 亦治之, 若久病发呃, 形虚气弱者, 为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所谓客即痰火气也, 治痰气宜旋覆代赭石汤, 或二陈汤, 加丁番枳壳, 治火气, 宜玉女煎, 加旋覆花赭石柿蒂, 或用梅连散, 加柿蒂枳壳五味子, 俗治呃逆但用丁香柿蒂, 丁香性温降痰, 柿蒂性寒清火, 二物骑墙之见, 故多不效, 须分寒热用之。
噦者, 吐气也, 血家气盛, 此证最多, 其治法与呃逆同, 惟有伤食, 胃中壅塞, 而发噦者, 宜越鞠丸, 加覆花枳壳莱菔子。
以上皆治胃之法, 而心气不舒, 亦有发呃噦者, 常见人有抑郁, 心气不畅, 则胸中喉间, 常如有物哽塞, 时发噦呃, 不得快利, 治法当清其心, 调其气, 宜二陈汤, 加黄连连翘牛蒡子桔梗瓜蔞霜当归川贝母治之, 余详痰饮门。 痰饮
痰饮之证, 已详於欬血咯血欬嗽诸条, 兹因失血诸人, 无不兼痰饮者, 故更言之, 不惮烦复。 痰饮者, 水之所聚也, 人身饮食之水, 由口入, 由膀胱出, 肺气布散之, 脾气渗利之, 肾气蒸化之, 是以泻而不留也, 此水不留, 则无饮邪矣, 人身津液之水, 生於肾中, 寄居胞室, 隨气而上, 布於肺经, 是为津液, 津液散布, 则不凝结而为痰矣。
上焦血虚火盛, 则炼结津液, 凝聚成痰, 肺为之枯, 欬逆发热, 稠粘滯塞, 此由血虚不能养心, 则心火亢甚, 剋制肺金, 津液不得散布, 因凝结而为痰也, 豁痰丸治之, 二陈汤, 加黄连黄芩柴胡瓜蔞霜亦治之, 玉女煎, 加茯苓白前旋覆花, 或保和丸, 以滋肺, 胃为燥土, 燥气甚, 则津结为痰, 指迷茯苓丸主之, 顽痰壅塞者, 滚痰丸治之。
痰粘喉中哽塞不下者, 名梅核气证, 仲景用七气汤, 理气除痰, 血家病此。
多兼郁火, 宜指迷茯苓丸, 加甘草桔梗紫苏香附旋覆花薄荷射干瓜万霜牛蒡, 余按咽中乃少阴脉所绕, 心经火甚, 往往结聚成痰, 发为梅核, 宜甘桔汤, 加射干山梔子茯神连翘薄荷, 再用半夏一大枚切片, 醋煮三沸, 去半夏, 入麝香少许, 冲前药服, 又冲脉亦挟咽中, 若是冲气上逆, 壅於咽中, 而为梅核, 必见颊赤气喘等证, 审其挟水饮而上者, 桂苓甘草五味汤治之, 审其挟痰火而上者, 猪苓汤, 加梅粉瓜蔞霜旋覆花治之。
夫痰为津液所凝, 而津液之生原於肾, 下焦血虚气热, 津液不升, 火沸为痰, 猪苓汤, 地黄汤, 加川贝母五味子麦冬旋覆花款冬花海蛤粉牛膝白前龙骨牡蠣黄柏知母等药。
饮由水气停蓄, 其责在於膀胱, 若膀胱之水, 因寒上泛, 胸腹漉漉有声, 喉中潮响, 欬嗽哮吼等, 此为土不治水, 肺受其惫, 通用二陈汤治之, 六君子汤, 真武汤, 小青龙汤, 治之。
按失血之人, 由於阴虚火旺, 少病寒饮者, 即或欬吐涎水, 审其?滑数心烦热者, 仍是火盛水溢, 火逆之至, 是以水逆之甚也, 其治法清火泻水, 兼而行之, 宜葶藶大枣泻肺汤, 消化丸, 及二陈汤, 加芩连柴胡白前根, 参看欬嗽诸条乃详。 痞满 (积聚癥瘕)
心下为阳门之部分, 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 君火之气, 化血下行, 隨冲脉以藏於肝, 即从心下而起, 肾水之阳, 化气上行, 隨冲脉以交於肺, 由肺散布以达肌肤, 亦从心下而出, 盖此地为阳明中土, 乃水火血气, 上下往来之都会也, 火降血下, 气升水布, 则此地廓然, 设若火不降, 则血不下, 而滯於此矣, 设若气不布, 则水不散, 而结於此矣, 观伤寒论, 治心下痞满之证, 用泻心汤, 以泻火, 用十枣汤, 以泻水,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水火兼泻, 五苓散解水结, 柴胡汤解火结, 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 斯为既济之形, 设上火下水, 阻於中宫, 逐成天地否象, 故名日痞, 血家火浮於上, 与水不交, 往往见痞满之象, 审係火气不得下降者, 泻心汤治之, 或加生附子, 以开其痞, 审係膀胱水中之阳, 逆於心下, 不得外出者, 以小柴胡汤, 转其枢机, 而水火皆通达矣, 如水火交结, 轻者为结胸, 小结胸汤主之, 重者为陷胸, 大陷胸汤治之, 若单是水气结聚者, 二陈汤, 枳朮丸治之, 今医但知停食痞满, 而不知痞满之证, 不一而足, 此外尚有胸痺等证, 皆未论列, 兹所论者, 乃失血家间有之证也, 凡遇以上诸证, 再能酌加当归地黄川芎赤芍丹皮等, 以照顾血证, 斯为面面俱到。
又有积聚之证, 或横互心下, 或盘踞腹中, 此非凝痰, 即是裏血, 通以化滯丸主之, 凝痰用清茶送下, 裏血用醋酒送下, 无论脐上脐下, 左右兼治, 又凡在脐下, 多是血积, 抵当丸治之。
又有癥瘕见於脐下, 或见或没, 为瘕, 常见不没, 为癥, 癥宜肠下逐癥汤, 抵当丸, 瘕宜橘核丸。
按痞满者, 胸膈间病, 积聚者大腹之病, 癥瘕敧者下焦之病, 统以真人化铁汤, 加吴萸治之, 统以逍遥散和之, 另详瘀血门。
肿胀
肿胀者, 水病也, 气病也, 失血家往往水肿气肿, 抑又何哉, 盖以血之与气, 水之与火, 互相倚伏, 是二是一, 吾於水火血气论, 及调经去痰诸条, 已言之, 兹復不惮烦劳日, 气即水也, 血中有气, 即有水, 故肌肉中有汗, 口鼻中有津, 胞中有水, 是水与血, 原并行不悖, 失血家, 其血既病, 则亦累及於水, 水蓄胞中, 则为尿结, 水淫脾胃, 则为胀满, 水浸皮肤, 则为水肿, 治法, 皮肤水肿者, 宜从肺治之, 以肺主皮毛故也, 肺为水之上原, 肺气行则水行, 宜泻白散, 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 五皮饮亦治之, 大腹胀满者, 宜从脾治之, 补土利水, 则水行而土敦, 胃苓汤主之, 六君子汤, 加苡仁防已亦主之, 胞中水结, 小腹胀满者, 五苓散治之, 猪苓汤亦治之, 诸水又皆肾之所主, 肾气化, 则上下內外之水俱化, 宜六味地黄丸。
以上所之举方, 皆平剂也, 医者又须审別阴阳, 隨加寒热之品, 乃能奏效, 审其口渴溺赤, 喜凉脉数者, 为阳水, 则知柏芩连山梔石膏天冬麦冬, 可加入, 审其口和溺清, 喜热?濡, 为阴水, 则桂附干姜吴萸细辛, 可加入, 失血家阳水居多, 阴水最少, 医者须临时细审。
又有瘀血流注, 亦发肿胀者, 乃血变成水之证, 此如女子胞水之变血, 男子胞血之变精, 疮科血积之变脓也, 血既变水, 即从水治之, 宜照上所举诸方, 分寒热加减, 再加琥珀三七当归川芎桃奴薄黄, 以兼理其血, 斯水与血源流俱治矣, 古称妇人错经而肿者, 为水化为血, 名日水分, 经水闭绝而肿者, 为血化为水, 名日血分, 其实治法, 总宜从水治之, 方证加减, 举不外此也, 观於妇人水分血分之说, 则知血家所以多肿胀者, 亦是水分血分之病也, 此与杂证水肿有別, 勿妄用舟车丸, 反消水圣愈汤等, 另详血臌门。
怔忡
俗名心跳, 心为火臟, 无血以养之, 则火气冲动, 是以心跳, 安神丸清之, 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以补之, 凡思卢过度, 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 乃有此虚证, 否则多挟痰瘀, 宜细辨之。
心中有痰者, 痰人心中, 阻其心气, 是以心跳动不安, 宜指迷茯苓丸, 加远志菖蒲黄连川贝母枣仁当归治之, 硃砂安神丸, 加龙骨远志金箔牛黄麝香治之。
又有胃火强梁, 上攻於心, 而跳跃者, 其心下如筑墙然, 听之有声, 以手按其心下, 復有气来抵拒, 此为心下有动气, 治宜大泻心胃之火, 火平则气平也, 泻心汤主之, 或玉女煎, 加枳壳厚朴代赭石旋覆花, 以降之, 再加郁金莪朮以攻之, 使血气火三者皆平, 自不强梁矣。
惊悸
悸者, 惧怯之谓, 心为君火, 君火宣明, 则不忧不惧, 何悸之有, 心火不足, 则气虚而悸, 血不养心, 则神浮而悸, 仲景建中汤, 治心气虚悸, 炙甘草汤, 治心血不足而悸, 今则以养荣汤代建中, 以归脾汤代炙甘草, 一治气虚, 一治血虚, 又有饮邪上干, 水气凌心, 火畏水剋而悸者, 桂苓甘朮汤治之, 失血家多是气血虚悸, 水气凌心者绝少, 又日正虚者, 邪必凑之, 凡是怔忡惊悸健忘慌忽一切, 多是痰火沃心, 扰其神明所致, 统用金箔镇心丸主之。
惊者, 猝然恐愓之谓, 肝与胆连, 司相火, 君火虚则悸, 相火虚则惊, 盖人之胆壮则不惊, 胆气不壮, 故发惊愓, 桂枝龙骨牡蠣甘草汤治之, 恐畏不敢独臥者, 虚之甚也, 仁熟散治之, 又凡胆经有痰, 则胆火上越, 此胆气不得內守, 所以惊也, 温胆汤, 加龙骨牛黄枣仁琥珀柴胡白芍治之, 復有阳明火盛, 恶闻人声, 闻木音则惊者, 此內经所谓气并於阳, 故发惊狂者也, 乃肝胆木火脾土, 法宜大泻阳明之火, 大柴胡汤治之, 当归芦薈丸亦治之, 血家病惊, 多是阳明火盛, 病虚惊者, 亦復不少, 用以上诸方, 须兼顾血证, 以尽其化裁, 勿执桂甘龙牡等汤, 而不知宜忌也。 健忘
健忘者適然而忘其事, 尽心力思量不来, 凡所言行, 往往不知首尾, 病主心脾二经, 盖心之官则思, 脾之官亦主思, 此由思虑过多, 心血耗散, 而神不守舍, 脾气衰惫, 而意不强, 二者皆令人猝然忘事也, 治法必先养其心血, 理其脾气, 以凝神定志之剂补之, 亦当处以幽间之地, 使绝其思虑, 则日渐以安也, 归脾汤主之, 若心经火旺者, 是火邪扰其心神, 治宜清火宁心, 天王补心丹治之, 亦有痰沉留於心包, 沃塞心窍, 以致精神慌惚, 凡事多不记忆者, 宜温胆汤, 合金箔镇心丸治之, 硃砂安神丸, 加龙骨远志菖蒲茯神炒黄丹, 亦治之, 失血家心脾血虚, 每易动痰生火, 健忘之证尤多, 又凡心有瘀血, 亦令健忘, 內经所谓血在下如狂, 血在上喜忘是也, 夫人之所以不忘者, 神清故也, 神为何物, 即心中数点血液, 湛然朗润, 故能照物, 以为明, 血在上, 则浊蔽而不明矣, 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 每有瘀血, 血府逐瘀汤, 加郁金菖薄, 或硃砂安神丸, 加桃仁丹皮郁金远志。
慌惚 (癲狂见鬼)
大病伤寒之后, 欲食不食, 欲臥不臥, 欲行不行, 精神慌惚, 若有鬼神附其体中者, 名日百合病, 谓百?一宗, 合致其病, 肺主百脉, 肺魄不宁, 故病如此, 诸多慌惚, 未尽名状, 必见溺赤脉数之证, 乃肺金受剋之验也, 仲景用生地百合滑石治之, 此专言杂病余邪为患者也, 失血家, 阴脉受伤, 凡是慌惚不宁, 皆百合病之类, 总宜清金定魄为主, 清燥救肺汤, 加百合茯神琥珀滑石生地金箔治之, 地魄汤亦治之, 或琼玉膏, 加龙骨羚羊角百合, 或人参清肺汤, 加百合滑石。 大凡夜梦不宁者, 魂不安也, 魂为阳, 夜则魂藏而不用, 魂不能藏, 故夜梦不宁, 寤时恍惚者寤, 魄不安也, 魂为阴, 寤时而阴气不足, 故恍惚不定, 治魂以肝为主, 治魂以肺为主, 二者对勘自明, 然慌惚惊悸惑乱怔忡癲狂, 皆是神不清明之证, 人身有魂魄而所以主是魂魄者, 则神也, 故凡诸证, 总以安神为主, 安神丸, 金箔镇心丸, 治之。 语言错乱为癲, 多由丧心失魄, 痰迷心窍所致, 统以金箔镇心丸治之, 怒骂飞走为狂, 由於火邪逼迫, 心神迷乱, 四肢躁扰, 滚痰丸治之。
见鬼者, 癲狂之类也, 阳明病, 胃有燥屎, 则目中见鬼, 宜三一承气汤下之, 失血家瘀血在內, 亦譫语见鬼, 以其同为实邪, 故俱能扰目之明也, 桃仁承气汤治之。
晕痛
伤寒杂病, 头晕痛者, 风寒也, 血家晕痛, 则多是痰火, 误用发散药, 鲜不增剧。
痰气上攻, 头目沉重昏花, 几几欲吐, 首如裹物, 右手脉实, 阴雨增痛, 是痰候也, 二陈汤, 加防风川芎黄芩薄荷细辛石膏治之, 病重者, 消化丹治之。
火逆晕痛者, 烦渴引饮, 见火增剧, 掉头更痛, 口苦嗌干, 溺赤便闭, 左手脉数, 是火症也, 大柴胡汤治之, 当归芦薈丸亦治之, 轻则小柴胡汤, 加菊花。
以上所论, 皆晕痛之实证, 又有晕痛之虚证, 须分晕与痛之两门, 而后施治有別也, 肝虚则头晕, 內经云, 诸风掉眩, 皆属於肝, 肝血不足, 则生风, 风主动, 故掉眩, 失血之人, 血虚生风者多, 逍遥散, 加川芎青葙子夏枯草治之, 或但滋肝臟, 以为息风之本, 左归饮, 加牛膝巴戟天杭菊花细辛枸杞, 肾虚则头痛, 內经所谓头痛巔疾, 下虚上实, 过在少阴是也, 六味地黄丸, 加细辛葱白麝香治之, 若是肾厥头痛, 乃肾中浊阴上逆於头, 上实下虚, 手足厥冷, 宜肾气丸, 加细辛葱白, 此证之痛, 连齿入脑, 与寻常微痛者不同, 血家头痛, 似此者少, 宜用六味丸者多。
又日, 头晕病虽是两病, 失血之人, 往往兼见二证, 由於血虚, 则风动而眩, 火动而晕, 吾谓不分晕痛, 亦不分治肝治肾, 总以四物汤, 加元参枸杞肉蓯蓉玉竹天麻细辛知母黄柏山茱萸牛膝。
眼目(目黄出火见鬼昏花)
眼为肝窍, 又阳明脉络所绕, 故其为病, 皆肝胃两经之咎。
眼珠黄者, 在胃经属湿热, 甚则通身皆黄, 小便必然不利, 宜五苓散, 加茵陈梔子秦皮黄柏知母治之, 在肝经是瘀热, 仲景云, ?家目黄者, ?未止, 是血中有热故也, 凡是血热者, 其目多黄, 四物汤, 加柴胡黄芩丹皮苏木茵陈红花治之, 目珠红亦是瘀血, 治与上同。
目中出火者, 一是胃火亢甚, 必兼口渴身热等证, 犀角地黄汤, 加石膏天花粉金银花枳壳治之, 一是肝火外越, 必兼口苦耳呜等证, 当归芦薈丸治之, 目中见鬼者, 一是胃有燥屎, 目神昏花, 三一承气汤治之, 一是肝经血室, 蓄有瘀热, 夜则譫语, 大柴胡汤, 加桃仁牡丹治之。
日运\者, 肝之风火也, 观羊角风, 可悟, 宜小柴胡汤, 加当归白芍防风菊花治之, 眼花者, 肾之阴虚, 瞳神属肾, 客热犯之, 时见黑花, 或成五色, 宜地黄汤, 加枸杞硃砂磁石肉蓯蓉石决明元参知母细辛治之。
又有阳虚, 血大吐后, 目光散大, 不能见者, 必小便多也, 宜肾气丸。
以上所举, 皆血间有之病, 非血家兼有者, 不赘。 耳病
陈脩园日, 肾开窍於耳, 而肾脉却不上头, 肾与心交, 假道於心腑小肠之脉, 以入耳中, 名日听宫, 为司听之神所居, 其形如珠, 皮膜包裹真水, 若真水破, 而耳主聋, 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 皮膜破也, 或聋或不聋者, 心肾不交也, 宜磁硃丸, 以交心肾, 有先耳呜而后聋者, 肾虚不能闭藏阴气, 窒塞於阳窍也, 宜六味丸, 去丹皮, 加磁石五味龟板, 今阴气自盛於本宫, 不触於阳窍而愈, 若外感暴聋, 总不外少阳一经, 足少阳胆脉绕耳轮, 手少阳三焦脉入於耳, 邪气壅塞, 听宫为其所掩, 宜逍遥散, 去白朮, 加黄芩半夏生姜竹黄羚羊角玉竹治之, 风火交煽, 宜防风通圣散, 肝火职甚, 宜当归芦薈丸, 尺脉弱者, 宜桂附地黄丸, 尺脉数者, 宜大补阴丸, 俱加磁石菖蒲肉蓯蓉,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非笔楮所能尽。
按上陈脩园说最明, 但又有久病之人, 以及产妇, 中宫大虚, 不能堵塞肝肾之气, 以致虚火上冲, 而发耳呜者, 虽係胆与肾中之火, 却要填补脾胃, 以堵塞之, 归脾汤, 加柴胡山梔子鱼螵莲子五味治之, 四君汤, 加莲米芡实薏苡仁黄精白芍准山药, 亦治之。
口舌
五臟六腑, 皆秉气於胃, 五臟六腑之气, 亦皆发见於胃, 口者, 胃之门户, 故五臟六腑之气, 皆见於此, 口苦是胆热, 小柴胡汤, 加黄连治之, 口甘是脾热, 甲已化土汤, 加天花粉茵陈萵炒梔子茯苓枳壳厚朴黄芩石膏治之, 口酸是湿热, 观炎天羹肉过夜则酸, 便知酸是湿热所化, 葛根黄连黄芩汤, 加防已茵陈木通滑石花粉云苓治之, 或苍朮黄柏黄连吴茱萸亦治之, 口咸是脾湿, 润下作咸, 脾不化水, 故咸也, 二陈汤, 加旋覆花藿香白芍檀香吴茱萸治之, 胃苓汤亦治之, 或六味地黄汤, 加旋覆花牛膝白前根, 从肾中化水。 纳之下行, 以隔治之, 口淡是胃虚, 六君汤, 隨寒热加减治之, 口涩是风热, 通圣散, 去芒硝大黄治之, 口麻是血虚, 圣愈汤, 加薄荷治之, 口臭是食积之火, 平胃散, 加山查神?麦芽黄苓石膏治之, 口中糜烂, 是膀胱遗热於小肠, 热气不得下泄, 故糜及於口, 导赤散, 加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金银花灯芯车前子梔子治之, 喉腥是肺火痰滯, 泻白散, 合甘桔汤, 再加射干马兜铃黄芩杏仁川母贝天冬麦冬百合瓜蔞霜治之, 总而论之, 口乃胃之门户, 总以治胃为主, 宜分舌热, 用甘露饮平胃散, 加减治之。
舌为心之苗, 而居口中, 臟腑之气, 发见於口者, 多著於舌, 故即舌胎, 可以诊\知臟腑诸病, 伤寒邪在表者, 舌无胎, 在半表半裏者, 舌乃有胎, 入裏则胎结矣, 故凡有胎, 皆係內证, 胎白为湿热, 小柴胡汤, 加花粉幵膏滑石木通治之, 胎黄为燥热, 犀角地黄汤, 加知母石膏天花粉大黄枳壳治之, 黑胎芒刺为实热, 大承气汤治之, 若胎黑而舌滑润者, 乃水极似火, 真寒假热之证, 四逆汤, 加猪胆汁人尿葱白治之, 血家虚火, 又宜地黄汤, 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龙骨, 以引导之。
又凡舌肿舌裂, 痛疮等证, 均是心脾火毒, 泻心汤治之, 大清凉散亦治之。
若舌根木强, 或告短缩者, 皆是少阴经风邪內动, 阴火上腾之候, 地黄饮子, 加羚羊角治之。
上所论口舌诸证, 血家间亦有之, 要宜以血证为主, 参以上各法, 斯为本未兼权之术。
咽喉
咽喉为肺之关, 胃之门, 少阴心脉之所络, 肝经冲脉之所夹, 凡此四经, 皆血之所司也, 故失血家, 往往有咽痛之证, 凡咽痛而声不清利者, 为肺火。
肺主气, 气管中痛, 故声不清利, 甘桔汤, 加马兜铃黄芩杏仁川贝母黄连麦冬百合薄荷治之, 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 胃火也, 胃上口为食管, 食管痛, 故饮食不利, 白虎汤加金银花大黄桔梗枳壳治之, 咽喉作痛, 而上气颊赤者, 肝经冲脉逆上之火也, 宜玉女煎, 加旋覆花射干, 再用盐炒安桂少许, 以引火下行, 喉中塞肿, 及溃澜, 皆为少阴心经之火, 宜泻心汤, 加山豆根牛蒡子桔梗甘草薄荷细辛胆南星牛黄治之, 肿塞者, 外用人爪甲, 鸡內金, 急性子, 全蝎合巴豆炒过, 去巴豆, 再加火硝硼砂冰片, 胆矾\青黛黄连枯矾\吹上, 吐痰血即愈, 溃澜者, 外用雄黄黄连珍珠桑螵蛸寒水石牛黄硼砂麝香吹之, 又有梅核证, 在痰饮门参看。
再按血家咽痛, 多是肺胃虚火, 及冲脉火逆, 吾於欬嗽诸条, 言之甚详, 癆虫蚀咽, 见声音门, 宜参匯。 声音
失血家初病失音, 多是风火, 声音者, 肺之所主, 肺金清朗, 则声音显明, 失血家, 肺金阴虚, 为火所剋, 肺窍不通, 鼻塞声闭, 若係外感闭其气者, 宜小柴胡汤, 加杏仁桔梗荆芥薄荷治之, 若是肺中实热, 壅遏其窍, 而声音闭者, 人参泻肺汤治之, 又有津液干枯, 肺痿叶焦, 声音嘶小者, 乃失血之虚弱证, 人参清肺汤, 清燥救肺汤治之, 常用白密川贝母人参胡桃白合蒸服, 又有癆虫, 居於肺间, 囓坏肺臟, 金蚀不呜, 喉中痒欬喘热难已, 此为癆瘵难治之证, 宜百部人参明雄獭瓜白芨百合蚕砂麝香桔梗甘草獭肝鰻鱼骨治之, 又凡癆瘵, 而咽喉破烂者, 均在不治, 总宜上方外, 用珍珠人参半黄明雄吹之。
夫声音者, 气所从出也, 气根於肾, 故声音之出, 实由肾生, 气不归元, 则欬愈甚, 气愈乏, 而声愈干, 宜以都气丸主之, 加人参沉香訶子, 肾气丸亦治之。
腹痛
血家腹痛, 多是瘀血, 另详瘀血门, 然亦有气痛者, 以失血之人, 气先不和, 是以血不平而吐?, 但血家气痛, 与杂病气痛有別, 杂病气痛, 则痛之甚, 血家气痛, 不甚, 但觉胸腹之中, 不得和畅, 有郁滯结聚之形, 宜逍遥散, 加姜黄香附子檳榔天台乌药治之, 再参瘀血痞满门更详。
痺痛
身体不仁, 四肢疼痛, 今名痛风, 古日痺证, 虚人感受外风, 客於脉分, 则为血痺, 仲景用黄?五物汤, 以桂枝入血分, 行风最效, 失血家血脉既虚, 往往感受外风, 发为痺痛, 或游走不定, 或滯著一处, 宜黄?五物汤, 重加当归丹皮红花, 如血虚火旺之人, 风中兼火, 外见痺证, 內见便短脉数口渴等证, 则不宜桂枝之辛温, 宜四物汤加防风柴胡黄芩丹皮血通秦艽续断羚羊角桑寄生玉竹麦冬治之, 血虚生风, 往往而然, 当归红花荆芥, 酒水煎服, 瘀血窜走四肢, 亦发疼痛, 证似血痺, 惟瘀血之痛, 多如锥刺, 脉不浮不拘急, 此略不同, 另详瘀血门。 又有周痺脚气, 痰湿走注者, 皆係杂证, 此不具论。
痿废
痿者, 足癈不能行之谓, 分五痿治之, 心气热则?痿, 筋纵而不任地, 天王补心丹, 加丹皮治之, 肝气热为筋痿, 则筋急而挛, 四物汤加羚羊角续断山茱萸黄柏地骨皮治之, 脾气热为肉痿, 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四物汤加人参山药黄芩黄柏泽泻云苓治之, 肾气热则骨痿腰脊不举, 地黄汤, 及大补阴丸治之, 肺气热则津痿, 不能懽溉於足, 疲乏不行, 清燥救肺汤治之, 以上治法, 虽分五臟, 而总係阴虚热灼, 筋骨不用之所致, 欲热之退, 莫如滋阴, 欲阴之生, 莫如独取阳明, 阳明者, 五臟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 宜琼玉膏, 加玉竹煆石膏石斛花粉珍珠竹茹治之, 玉女煎, 加犀角亦治之, 然痿癈之原, 虽在於胃, 而其病之发见, 则在於筋骨, 凡虎骨龟版鹿筋猪脊髓牛骨髓狗脊骨碎补生膝苡仁枸杞子兔丝子续断, 皆可加入, 以为响导。 痿证与脚气有异, 切不可误用风药。
遗精
世谓上吐血, 下遗精, 其病不治, 谓其上逆下竭, 立见消耗也, 然病此者, 但未沉久, 犹可图治, 盖遗精失血, 虽是两病, 其实一而已矣, 精者肾中阳气所化, 乃天一所生之癸水也, 女子十四, 则癸水至於胞中, 而冲任两脉, 即通, 將心火所化之血, 转输入胞, 与癸水交合, 水从血化, 是为月信, 男子十六, 则癸水亦至於胞中, 而冲任两脉, 亦输血入胞, 与癸水合, 血从水化, 是谓之精, 胞者精之舍, 即血之室也, 吐?者, 是胞中血分之病, 遗精者, 是胞中水分之病, 血与水, 上下內外, 皆相济而行, 吾已言之屡矣, 故病血者, 未尝不病水, 病水者, 亦未尝不病血也, 是以吐血, 多兼痰饮, 血亦变水肿, 淋祕亦有下鲜血者, 以血与水原相倚伏耳, 精者水之所化, 遗精者, 水病也, 而又吐?, 是血亦病也, 先吐血而后遗精, 是血病, 累及於水, 先遗精而后吐血, 是水病累及於血, 治法无论先后, 总以治肝为主, 胞宫乃肝之所司, 精与血, 皆藏於此, 治血者必治胞, 治精者亦必治胞, 胞为肝所司, 故皆以治肝为主, 肝寄相火, 气主?泄, 火炽气盛, 则上吐血而下遗精, 地骨皮散, 加柴胡胡黄连知母黄柏牡蠣龙骨茯苓蒲黄血余治之, 丹梔逍逍散, 加阿胶龙骨牡蠣薄黄以平之, 吐血甚而遗精轻者, 以治吐血为主, 生地黄散, 加金樱子牡蠣治之, 遗精甚而吐血轻者, 以遗精为主, 地黄汤, 加血余龙骨牡蠣治之。
仲景治遗精, 有用天雄附子法, 肾气不纳, 心火不下交於肾, 有用肉桂法, 皆阳虚之证也, 若失血家, 则多是火遗, 即心肾不交, 亦是水不济火, 其为梦遗, 十之八九, 盖肝经火旺, 则魂不內守, 恍惚有见, 亦有无梦而遗, 仍属相火之甚者, 火甚则神不清, 是以昏沉迷闷, 不觉精之走失, 比较有梦而遗者, 其火更甚, 毋得误认为阳虚之证也, 大补阴丸, 加生枣仁牡蠣龙骨茯神治之, 若气不摄精者, 其人必见虚寒之状, 不徒以有梦无为別也。
淋浊
淋者小便短数, 淋沥不通之谓也, 单病此者, 自有诸书可考, 血家病此, 特其兼见者耳, 然二便为消息之门户, 若一闭塞, 则上中焦不得消息, 故伤寒论, 有言急下者, 有言当利其小便者, 有言有小便则生, 无小便死者, 无一不吃紧於此, 此水病也, 水与血相为倚伏, 吾己言之屡屡, 单病血, 不病水者易愈, 以水调, 则其血虽病, 犹有水以濡之也, 若病血, 而又累及於水, 则上而喘欬, 外而肿热, 下而淋浊, 均不能免, 水病则无以濡血, 而血证亦因以难愈矣, 吾於尿血肿欬诸条, 己详言之, 可以参看。
血家病淋, 多是肺痿, 肺主制节, 下调水道, 肺则津液不流, 气不得下, 而制节不达於洲都, 是以小便不利, 宜生地百合天花粉知母杏仁桑白皮滑石桔梗猪苓阿胶甘草梢治之。
血家血虚火旺, 心遗热於小肠, 不能泌別清浊, 则小便赤短淋沥, 导赤饮, 加炒梔子车前子黄连白芍灯芯。
脾土不化, 亦能壅湿, 使小水不利, 五苓散治之, 湿中挟热者, 去桂尖, 加茵陈萵防已黄柏炒梔子。
前阴属肝, 肝火怒动, 茎中不利, 甚则割痛, 或兼血淋, 宜龙胆泻肝汤, 加肉蓯蓉, 或地黄汤, 加肉蓯蓉黄柏车前子治之, 若血淋, 则加地榆蒲黄。
肾为水臟, 膀胱为水府, 肾中阴虚, 水源枯竭, 则小便不化, 知柏地黄汤, 少加肉桂以反佐之, 若是阳虚不能化者, 金匱肾气丸治之。
以上分別臟腑施治, 即三焦为决瀆之义也, 陈脩园用五淋散, 统治三焦, 吾谓不如分別中下, 而又各区臟腑以施治, 尤为精细。 浊者小水不清, 或曰或黄, 或青或赤, 此如暑天, 洪水泥潦之类, 乃湿热为之也, 溼甚用胃苓汤, 加黄芩黄连黄柏白朮治之, 热甚用茵陈蒿梔子黄柏秦皮木通车前子防已甘草梢治之。 又有败精为浊者, 或由思淫不逐, 或由淫而精停, 宜萆薢分清饮, 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蓯蓉治之。
又有中气虚弱, 小便滴在地上, 即变色者, 宜六君子归脾汤治之。 便闭
二便皆脾胃之出路, 小便是清道属气, 大肠是浊道属血, 失血家, 血虚便燥, 尤其应得, 四得汤加麻仁主之, 血燥者加桃仁川军, 气燥者加杏仁枳壳, 风燥者加皂角白芷防风, 火燥者宜加枳壳厚朴大黄芒硝。 大肠乃胃之关门, 胃为燥土, 若胃有燥尿而不下者, 其责不在大肠, 而在胃, 其证口渴, 手足潮热, 或发譫语, 三一承气汤下之, 或四物汤, 加麻仁枳壳厚朴大黄以滋降之。
又小便数而不禁, 大便反闭者, 名为脾约, 谓脾津下泄, 无以润肠故也, 仲景用脾约丸治之, 丹溪谓宜清肺燥, 肺清则小水有制, 而脾得灌溉, 宜用清燥救肺汤治之。
肾开窍於二阴, 肾虚阴不足, 无以润肠者, 宜左归饮, 加黑芝麻肉蓯蓉治之。
肺与大肠相表裏, 肺遗热於大肠, 则便结, 肺津不润则便结, 肺气不降则便结, 肺遗热者, 人参泻肺汤治之, 肺津不润者, 清燥救肺汤治之, 肺气不降者, 清燥救肺汤, 合四磨汤, 再重加杏仁, 或少加葶藶子治之, 与便血条, 合看自明。
此外又有瘀血闭结之证, 或失血之后, 血积未去, 或跌打损伤, 內有瘀血, 停积不行, 大便闭结, 或时通利, 仍不多下, 所下之粪, 又带黑色, 腹中时时刺痛, 口渴发热, 脉带涩象, 宜用桃仁承气汤治之, 或失笑散, 加杏仁桃仁常归白芍。
泻泄
失血虚癆, 最忌泄泻, 以脾胃败坏, 不能任药, 且少纳壳, 胃气將绝故也, 杂病泄泻, 用参朮姜苓, 应手取效, 此则姜朮补胃, 转伤其阴, 下咽之后, 立见喘热, 竟成枯骨矣, 然使用滋阴之药, 则脾已泻泄, 益阴则愈动其泻, 势必土崩不救矣, 病至此者, 吾莫如之何也已, 擬用黄土汤, 作调停之计, 效否不敢必也。 以上所论, 乃虚极胃將绝之泻也, 如非胃气將绝之泻, 便当按证治之, 毋得语断其死, 以恐骇病人。
湿泻者如水倾上, 肠鸣身重, 其腹不痛, 胃苓汤主之。 风泄者, 大便不聚, 或带清血, 八珍汤, 加粉葛丹皮防风白芷。
寒泄者, 腹中切痛, 雷鸣鸭溏, 下利清白色, 附子理中汤主之, 六君子汤, 加姜附亦治之。
暑泄者, 烦渴尿赤, 暴泻如水, 越鞠丸, 加竹茹粉葛根连翘车前子牛蒡子白芍黄连扁豆枳壳厚朴生姜藿香。
飧泄者, 米壳不化, 香砂六君子治之, 此与暴注完谷, 为肺气迫下者不同, 暴注则水与壳, 食入即下为热迫, 三一承气汤。
食积泄者, 泻后痛减, 臭如抱坏鸡子, 噫气作酸, 失血虚人, 停食作泻者尤多, 宜逍遥散, 或小柴胡汤, 加山查神?麦芽莱菔子治之, 越鞠丸, 平胃散皆治之。
又有泄血泄痢者, 另详便血门。 又有肾泄, 五更作泄, 一名晨泄, 乃色慾过度, 足冷气虚所致, 宜四君子汤, 加熟地黄枸杞子兔丝子巴戟天杜仲破故纸肉豆蔻五味子山茱萸治之, 猪肾一枚, 加故纸小茴香青盐烧服亦可。
饮食
水谷入胃, 其浊者为渣滓, 下山幽门, 达大小肠, 而为粪, 以出於谷道, 其清者, 倏然而化, 依脾气而上升於肺, 其至清而至精者, 由肺而灌溉乎四体, 为汗液津唾, 助血脉, 益气力, 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也, 其清中之浊者, 下入膀胱而为溺, 此虞天民医学正传所论, 其言水谷消化之道甚明, 故全录之, 凡食不化者, 责之於脾, 六君子汤主之, 水不化者, 责之於肺, 二陈汤, 加防已桑皮桔梗木通治之, 消渴者肺火也, 甘露饮加花粉治之, 消谷者胃火也, 白虎汤, 加黄连人参枳壳厚朴生地黄治之, 饮一溲二, 为下消, 肾虚也, 肾气丸主之, 食入即吐, 为火逆, 泻心汤加生姜竹沥治之, 但用水嗽口, 而不欲饮者, 多是经脉中有瘀血, 宜四物汤, 加红花血通干漆冰片葱白桃仁治之, 食入良久, 翻胃吐出, 或不化而?泄者, 为脾不磨食, 六君子汤, 加肉豆蔻破故纸吴茱萸五味子治之。
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 全赖胃中之津液, 吾於总论已详言之, 有津液则能化良, 能纳食, 无津液则食停不化, 观停食病, 食入反吐, 粪如羊尿可知, 无津液则食不能化之故矣, 观噤口痢, 咽干津竭, 食不得下, 可知无津液, 则食不能纳之故矣, 痢证噤口者, 另详便血门, 膈食不化, 以及血虚津枯, 不思饮食者, 宜用左归饮, 加天花粉人参玉竹党参莲米白芍芝麻治之。
一凡平人內伤饮食, 多是中寒洞泄, 治宜理中汤, 平胃散, 以温燥之, 若失血之人, 內伤饮食, 则反多壅实生热之证, 往往手足潮热, 口干气逆, 冲脉作欬, 若用温燥之药, 不惟饮食不化, 且更加壅热矣, 用小柴胡汤, 加枳壳厚朴大黄, 轻则加莱菔子麦芽, 越鞠丸加减亦治之。
感冒
血家最忌感冒, 以阴血受伤, 不可发汗故也, 然血家又易感冒, 以人身卫外之气, 生於太阳膀胱, 而散布於肺, 血家肺阴不足, 壮火食气, 不能散达於外, 故卫气虚索, 易召外邪, 偶有感冒, 即为头痛寒热身痛等证, 若照常人治法, 而用麻桂羌独, 愈伤肺津, 肺气益索而不能达, 不惟涸血分之阴, 愈以助气分之邪矣, 治惟和解一法, 为能补正祛邪, 宜先生其津, 便津足而火不食气, 则肺气能达於皮毛, 而卫气充矣, 次宜?理其气, 使血分和, 则不留邪为患, 而外邪自解矣, 宜小柴胡汤, 加杏仁荆芥防风紫苏主之, 口渴加花粉, 去半夏, 身痛加粉葛根, 內动痰火者, 再加茯苓旋覆花, 內动寒水者, 另用苏子降气汤治之。
外感风寒, 客於肺中, 外证已退, 久欬不愈者, 失血家往往有之, 宜千金麦门冬汤, 其麻黄捣茸, 蜜炙, 变峻为缓, 以搜陈寒, 寒客肺中, 久则变而为热, 故用此, 方或小柴胡加苏子薄荷细辛, 亦与麦门冬汤彷佛。
感冒甚重, 传变为热者, 宜照伤寒法治之, 清热攻裏, 可以任量, 惟失血家, 不得轻用吐法, 戒之。
失血之人, 有状似感冒, 而实非感冒者, 由於肺痿气虚, 时时洒淅恶寒, 鼻寒流清涕, 乃金被火剋, 內壅外闭, 卫气不布之故, 只宜清养肺金, 毋得妄用发散, 以张火燄也, 太平丸补散兼行以治之, 千金麦门冬汤, 小柴胡汤, 皆宜小柴胡汤通上焦之津液, 以调和荣卫, 尤平稳而神奇。
痉掣 (拘急)
痉者角弓反张, 掣者手足抽扯, 拘急者头勾足局, 肘膝相搆, 伤寒中风, 凡遇此等, 分三面治之, 失血家亦宜分三面施治, 而用药略有不同, 眉列如左。
角弓反张者, 太阳经病也, 无汗用葛根汤, 有汗用桂枝加葛根汤, 血家病此, 多是血燥生风, 筋灼而挛, 麻桂皆其所忌, 前方不中与也, 宜四物汤, 加葛根防风荆芥独活羚羊角桑寄生续继杏仁治之。
手足抽掣, 口目斜引者, 少阳经病也, 伤寒中风, 用大秦艽汤, 此方风药虽多, 尚兼滋补, 血家病此, 亦可借用, 再加阿胶羚羊角人参天花粉, 以柔润熄风, 则与血家更宜, 而前拘急属阳明经, 伤寒中风, 得此者, 三一承气汤治之, 血家得此为阳明津液大虚, 筋为之缩, 法宜大生津液, 玉女煎, 加天花粉玉竹葛根竹茹人参麦门冬白芍枳壳治之。
又曰, 肝主筋, 肝病则惊骇, 筋挛, 今且不必缕分, 总以治肝为主, 四物汤, 加羚羊角酸枣仁木爪荆芥黄芩治之。 此乃血家发痉之治法, 非通治诸痉之法, 读者须知。
暑疫
暑者, 湿热合气之谓也, 热蒸则湿动, 湿郁则热遏, 湿热合化, 是为暑气, 月令所谓土润溽暑, 此之谓矣, 热甚则心烦口渴, 脉数溺赤, 湿甚则泄痢肿满, 喘急闭闷, 病状不一, 总係热湿二气而已, 血家阴虚湿热之邪, 尤易感受, 宜统以大清凉饮治之, 湿甚者, 再加防已, 虽不能尽暑之治法, 然本此方以推广之, 可以得变通之妙。
又有阴暑, 实非暑也, 乃夏月伏阴內动之寒症, 毋循名而失实, 疫者四时不正, 恶戾臭秽之气, 触人为病, 病气又能传染, 是名曰疫, 沉冬则无, 夏秋常有, 其气触人, 皆从口鼻而入, 內伏臟腑之中, 发作则状热头痛, 变虐动痢, 狂躁肿急, 不一其形, 虽有外证, 不得发表, 但解其裏, 则表气自和清温败毒饮, 加酒大黄治之, 血家阴虚, 疫邪易发, 故並言之, 另有瘟疫专书, 详明者多, 宜细查阅, 此第举其大意耳。
食復
失血家, 胃气消和, 津液自生, 火自降, 痰自顺, 而病亦自愈矣, 若伤饮食, 则中宫壅滯, 气与火不得顺利, 上冲於肺, 则为欬嗽, 外蒸肌肉, 则发热, 內郁於心则为烦, 由是血不得宁, 因之復发, 名为食復, 宜甲已化土汤, 加枳壳厚朴炒梔子麦芽为主, 欬者加紫苑麦冬五味子杏仁, 发热者加石膏知毋, 心烦者加黄连当归, 腹痛者加酒大黄, 已动血者, 加桃仁苏木, 或用逍逍散, 照上加减法, 亦调和胃气善, 方小柴胡汤亦可。
仲景治食復, 言有宿食者, 皆主芍药大黄, 义取二物, 力能推盪, 盖宿食不去, 不独阻新食之进, 且伤气壅邪, 转生诸疾, 故主大黄以速去之, 以免伤其正气, 胜查麴之功千万, 医者须知此理, 临证有胆识。
夫失血之人, 所以易於停食者, 多是胃中有热, 贪多饮食, 既食之后, 脾津枯少, 不能縻烂消化, 是以易於停食, 宜四君子汤, 加黄精山药玉竹天花粉麦芽白芍生地黄枸杞子当归麦冬山查莱菔汁煎服, 此等治法, 但读东垣脾胃论者, 断不能知。
劳復 (怒復)
静则气平而生阴, 动则气躁而生阳, 烦热喘欬, 隨之而作, 失血病, 因劳动而復发者, 十之五六, 亟宜调息瞑目, 以收敛浮动之气, 使阴生阳秘, 而血乃不復动矣, 人参固本汤, 加蒲黄苏木治之, 烦热甚者, 宜用地骨皮散, 加炒梔子蒲黄, 喘欬甚者, 宜人参清肺汤治之, 或三才汤, 加五味子云茯苓沉香甘草, 清燥救肺汤亦治之, 血復止后, 多饮独参汤, 熟睡以息之。
怒復者, 怒气伤肝, 相火暴发, 而血因奋兴, 当归芦薈丸以泻之, 龙胆泻肝汤以清之, 丹梔逍遥散以和之, 小柴胡汤, 加牡蠣青皮以抑之, 血潮不止者, 泻心汤, 加当归白芍沉香香附子降真香以止之, 十灰散, 用香附子檳榔童便醋调服以止之, 去血过多, 则阴愈伤, 阳愈亢, 恕气愈不能平, 宜当归人参沉香香附子生地黄五味子, 以大补之, 少与之食, 以消息之。
总之, 失血之人, 戒劳更能戒怒, 医学考辨, 有戒怒诗云, 病家误, 戒忿怒, 忿怒无非些小故, 血隨气上不循经, 犹如轻车就熟路, 吾临血证多矣, 每有十剂之功, 败於一怒, 病家自误, 医士徒劳, 堪发一叹。
时復
时復者, 谓血家春夏得病, 至次年春夏復发, 秋冬得病, 至次年秋冬, 其病復发, 值其时而仍病, 故日时復, 夫人身五臟六腑, 与天之气运\, 呼极相通, 原是一体, 故天之阴阳, 能媾人之疾病, 其实非天病人也, 乃人身气血, 先有偏盛故感天气之偏盛, 而病逐作焉。
血家病得於春者, 乃肝经血虚火旺, 春木之气, 內通於肝, 肝经感木气, 而风动火发, 故值春时, 旧病復作, 其已发吐血者, 宜地骨皮散, 加蒲黄黄芩龙胆草杏仁紫胡荆芥, 醋炒大黄治之, 尚未发作者, 须服五味逍遥散, 加牡蠣阿胶龙骨香附子五味子, 或用左归饮, 加阿胶龟版牡蠣五味子, 以滋养之, 使肝肾阴足, 则火伏而不动矣, 凡冬日春时, 得血病者, 均宜用此法, 以养肝肾, 使阳气封謐而不泄, 斯病不发矣, 又凡肝经火动者, 必先有热蒸口苦, 魂梦不宁诸证, 柴胡清骨散亦治之。
失血之病, 得於夏者, 乃心经火旺, 次逄夏月復发, 宜泻心汤, 加丹皮蒲黄生地黄木通甘草梢降香牛膝, 其未发时, 若见烦热, 即宜预服生地黄散, 以遏止之, 或天王补心丹以养之, 又接夏月暑盛, 病多发於阳明, 以阳明主燥热, 暑热相合, 故多属阳明, 病在阳明者, 口渴身热, 烦燥便闭, 恶闻人声, 脉势洪大, 以此为辨, 其吐出之血, 亦必甚多, 宜犀角地黄汤, 加葛根金银花知母蒲黄大黄枳壳, 若尚未动血, 初觉发热口渴者, 玉女煎, 加蝉蜕秦皮茵陈枳壳, 或先服甘露饮, 以养胃阴, 免动燥气。
秋乃金令, 肺气主之, 凡失血家, 至秋时皮毛收敛, 未能秘密, 往往外合风气, 內壅热邪, 发欬动血, 尤为容易, 病家医家, 皆须善为调理, 庶可补天再造也, 若是秋时得病, 是病本得於肺, 次逢秋月, 本臟不润, 復发痿燥, 而欬血者, 清燥救肺汤, 加生地蒲黄治之, 人参清肺汤, 加紫苑当归蒲黄亦可, 葛可久太平丸, 既滋肺阴, 兼清风痰, 尤治肺良方, 若肺气郁而不布, 卫阳不外达, 津液不下降, 皮毛洒淅, 寒热作欬者, 宜小柴胡, 加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蒲黄苏木瓜蔞根麦冬桑皮全皮枇杷叶治之, 风寒客於肺中, 久欬不止者, 宜千金麦门冬汤, 其麻黄捣茸炙过, 以搜陈寒, 或重用太平丸, 重加薄荷, 亦和散之法。 冬令属水, 肾气主之, 此时阴气坚凝, 则阳气潜藏, 龙雷不作, 若阴气不足, 则阳气不潜, 况此时阳气皆入於內, 人身阴虚者, 既多內热, 加以阳气入內, 两热相合, 致失冬令寒热之象, 此与冬行夏令无异, 是以火迫血动, 而復发也, 治法, 宜滋肾阴, 泄內热, 使其阴凝阳秘, 復成为大冬之令, 斯病愈矣, 已动血者, 玉女煎, 加蒲黄丹皮苏木, 继服大补阴丸, 六味丸, 以收功, 乘其未发, 先用麦味地黄汤滋之, 火之不藏, 如三冬不雪, 腊月鸣雷, 潜纳阳气, 皆可加龙骨牡蠣, 吾於冲脉言之甚详, 须参看。
凡物有根者, 逢时必发, 失血何根, 瘀血即其根也, 故凡復发者, 其中多伏瘀血, 以及遇节气, 遇阴雨, 而即蒸热发动者, 均是瘀血为病, 宜血府逐瘀汤, 加干漆桃奴治之, 或用仲景大黄?虫丸, 少少与之, 此理须知, 方不为血证所瞒。
房劳復
血之运\行, 听命於气, 气乃先天肾水之中, 一点生阳, 静而復动, 化生精血, 若以房劳, 伤其精血, 则水虚而火发, 气动而血升, 乌有病之不发乎, 宜都气丸, 加麦冬龟鹿胶治之, 火盛者, 大补阴丸, 加鹿胶桑螵蛸治之, 或加味虎潜丸, 脾肾兼治, 或三才汤, 加桑螵蛸秋石海粉黄柏紫梢花治之, 失血之人, 以养息为第一, 若不忌房劳, 是自促命期, 於医何咎。
附抱儿癆论世谓妇人有胎, 復得欬嗽发热骨蒸, 或吐血, 或梦交, 名为抱儿癆, 其胎不能孕满十月, 或七八月, 或五六月, 胎便萎墮, 儿不长成, 其每坐产之后, 不得满月, 定然废命, 古书不见名论, 俗医又无治法, 世皆以死证目之, 而死者果相接踵, 良可哀也, 夫妇人怀孕, 其气血既结养胞胎, 又加以病, 再耗其气血, 一身之气血无多, 那堪两件消耗, 是以其胎不能长养, 而母被胎困, 又受病侵, 双斧代枯树, 不死何待, 顾其受命之重, 诚\如所云, 而果得治法, 何难起死回生哉, 吾妻病此, 亲手调治, 竟得保全, 始知抱儿癆之所以不起者, 失治之咎耳, 夫妇人血和, 然后有子, 血病於是胎病, 治之之法, 总视其证, 有时以安胎为主, 胎安则母自安, 有时以治病为主, 病去则胎自固, 据其见证, 照病用药, 自无不愈者也, 大旨此病, 世皆谓为极虚之证, 而不知此病, 多是实邪, 何以言之, 盖人身除肠胃中, 皆不可有物塞碍, 是以针砭刺穴, 停住片时, 即能堵塞其气, 况胎乃顽然一大物, 塞於下部, 则气实而喘, 气逆而呕, 气盛而为火, 皆以其壅塞故也, 夫人之怀孕, 不啻藏珍, 而胎之病人, 有如积块, 是以怀孕之脉, 沉分摶指, 亦与下焦积块之脉相似, 第积块攻而通之, 则实邪去而人安, 胎则无攻通之法, 是以不便施治, 然有逆实之证, 亦须消息, 以甫兼攻, 斯不至留病为患, 盖必摆脱一切拘禁, 而后可救, 皆不能救之死证, 內经云, 有故无殞也, 则知不拘禁例, 一意治病, 为安胎最上之法, 故抱儿癆, 吐血逆满, 不须顾胎, 直宜凉血泄瘀, 丹皮桃仁, 所以不忌, 瘀血既去, 则不壅热, 去旧生新, 胎反得新血之养, 若气逆火甚, 非寻常杏仁枳壳枯芩等药所能治者, 酒炒大黄, 亦间可用, 又凡此病, 皆胎气壅於下部, 反而上薰, 肺金直当其气, 故治抱儿癆, 以保养肺金, 为第一要法, 清燥救肺汤, 紫苑散主之, 痰凝气阻, 欬逆不休者, 豁痰丸治之, 水饮冲肺, 肺胀欬嗽, 不得臥息者, 葶藶大枣泻肺汤主之, 桔梗宁肺汤, 补泻兼行, 保和汤, 多补少泻, 皆宜酌用, 此病发於胞中, 其本在下, 清理肺金, 不过治標之法耳, 然胎在下部, 既不能攻治其本, 则不得不重治其標, 保助肺金, 以敌病气, 虽病气上薰, 亦无碍也, 且肺为华盖, 位虽居上, 而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又主制节, 下达大肠, 肺调则大肠不滯, 气得从大肠而泄, 则胎虽阻之, 而上薰之势, 亦稍杀矣, 肺调则小水通利, 气得从小水而泄, 则胞中之气, 亦得从小水泄下, 盖膀胱者, 胞之室, 膀胱畅, 则胞气可借之得舒, 而上薰之势, 亦少杀矣, 若大便燥结者, 急宜用清燥救肠汤, 加火麻仁白芍肉蓯蓉枳壳厚朴当归治之, 若小便不利者, 急宜用清燥救肺汤, 加草稍生地木通防己知母桑皮治之, 且小便出膀胱, 属太阳经, 主皮毛, 大便出大肠, 属阳明经, 主肌肉, 二经调达, 则肌肉皮毛之气, 皆清理而不滯, 自不发寒蒸热矣, 第皮毛肌肉之属气分者, 既可以免, 而腠理之热, 属血分者, 並不关於二经, 人身腠理之气, 乃三焦所司, 三焦属相火, 內寄於肝胆, 而下藏於胞室, 今胞室既为胎所站, 则相火上壅而为呕吐, 失血者往往而然, 相火之气, 循经外达, 壅於腠理, 则生寒热, 甚则骨蒸, 推原其故, 以胞室为胎所站, 相火不得任意游行, 是以壅遏, 此时不能夺去其胎, 只得清泄胞中之气, 使相火有所泄, 斯不与大壅耳, 宜四物汤, 加黄柏知母赤茯苓泽泻山萸肉甘草稍肉蓯蓉, 此是治胞室, 以滋相火之本也, 外用小柴胡汤, 以和其腠理, 蒸热之甚者, 可用清骨散以泻之, 此是治少阳, 以清相火之標也, 是时胞宫不便重治, 只合多清少阳, 以重治其標, 即不全愈, 而亦杀其病气矣, 如欲胞室腠理, 面面兼治, 则宜四物汤, 合柴胡清骨散治之, 夫抱儿癆之病, 根虽在胞, 而其受病, 则在於肺, 惟其肺金津虚, 无以转输於下, 是以胞中之水, 皆得泛上, 而为病, 无论欬热诸证, 总宜大滋其肺, 使肺津得调, 肺气得降, 则胞中之水火, 虽欲上逆, 而亦不为害, 救肺汤, 紫苑散, 太平丸, 保和汤, 人参清肺汤, 阿胶泻白散, 可常服之, 第胞宫之水火上逆, 则病见肺, 而水火之实, 又实根於肾中, 胞宫之相火, 肾中之阳也, 胞宫之水阴, 天癸之水也, 须极力滋补其肾, 使水化则不为痰, 阴足则不动火, 此为正本清源之治, 肾中阴虚, 而火动者, 则水结为痰, 为欬为肿, 为淋闭骨蒸, 地黄汤, 加杏仁五味子麦冬桑皮黄柏知母以清之, 肾中阳虚不化水者, 则水停为饮, 为欬为肿, 为淋闭, 清谷不化, 宜地黄汤, 加故纸, 杜仲艾叶附片台乌药沉香木通以温其阳, 若肾中痰火上逆之至, 喘欬不止, 胎亦上逼, 照上用六味地黄汤, 加龙骨牡蠣钟乳石牛膝半夏五味子麦门冬川贝母治之, 此坠降之药, 各书俱云坠胎, 然无病之胎, 固忌此等, 今既有肾气逆上之病, 高者抑之, 有病受坠, 而下之, 乃適当其胎之正位, 胎反其位, 而下上逼, 何墮之有, 至於气逆之极, 发动吐血, 呕欬呃噦, 诸般上逆之证, 宜降气者, 枳壳厚朴葶藶子檳榔, 任量而施, 宜降火者, 酒大黄胡黄连知母黄柏龙胆草, 隨宜取用, 亦所不妨, 况乎胎中吐血, 多因素有瘀血阻滯, 胎气两不相容, 是以动血, 欲去瘀血, 凡桃仁丹皮五灵脂红花延胡索等, 皆宜用之, 若徒守拘禁, 与养痈成患无异, 医者果能破除俗见, 而参透其所以然, 於治抱儿癆, 何难起死回生哉。
又日, 用药虽不必徒守拘禁, 然亦须审病, 中病而止, 忽毫无顾忌, 而不知轻重也, 慎之。
产母之所以系胎者, 带脉也, 带脉解则胎坠矣, 若见腰痛之证, 则早用当归
白朮熟地淮山药杜仲故纸山萸肉龟胶黄柏黄?知母免丝子甘枸杞续断云茯苓治之, 其余带脉治法, 详经血产血门, 产母既病抱儿癆, 困惫之极, 胎不能保, 则亦无须存胎, 但以安保产母为急, 归芎汤, 加人参糯米苧根阿胶, 听其安可也, 墮亦可也, 胎既下后, 但照正产, 按法治之, 去瘀生新, 自无不愈。
再按抱儿癆, 产前己大虚耗, 一旦产后, 必见危险之证, 较之寻常正产, 更宜预防, 一汗出不止, 独参汤救之, 浮热脉大者, 加附子, 以引阳入阴, 此虽胎前常病, 火燥, 而至是阳气欲脱, 不得仍照火燥治法, 四物汤, 加炮姜, 亦是从阴引阳之法, 皆可审用, 一喘促为气脱之候, 参附汤, 加五味沉香治之, 一血崩为血脱之候, 归脾汤, 加血余灰?灰海螵蛸鱼胶治之, 亦有怒动肝火, 而血崩者, 归脾汤, 加柴胡梔子治之, 此三危证, 正产有之, 病抱儿癆者, 在所必有, 医家病家, 皆宜预防。
夫胎前属实热, 产后属虚寒, 平人大扺然也, 至於病抱儿癆者, 胎前之病, 无一非热, 至於产后, 则不尽虚寒, 盖胎前已病阴虚, 而产后去血过多, 其阴愈虚, 发热发欬, 尤属痿燥之极, 若徒守产后宜温补之说, 鲜不促命, 宜左归饮, 加阿胶天花粉百部人参麦门冬玉竹五味子治之, 骨蒸欬逆者, 团鱼丸治之, 阴虚火动, 挟水饮而上干者, 四物汤, 合二陈汤, 再加迆胡黄芩姜汁竹沥竺黄胆南星金箔牛黄治之, 其余杂证, 均照产科治法, 自无不愈, 兹所论者, 乃抱儿癆, 产后之治法, 与正产略异, 然亦第举其端, 尚待医土扩而充之。
一凡治抱儿癆, 必先熟吾书中, 经血胎血产血诸门, 而於各女科, 又参酌, 庶克有济。
一凡抱儿癆, 须在初病时, 即行调治, 治或未愈, 而用药不错, 庶几产后可以治愈, 如不知治法, 则产后必亡, 医家病瘃, 两宜慎之。
以上所论抱儿癆治法, 已具大略, 而內中又或力外感, 则虽照血家感冒之法, 加减治之, 或加內伤, 则虽照血证饮食诸法, 加减治之, 或添怒气而病增, 则宜照怒復条內, 所用诸药治之, 或加房劳而病剧, 则宜照房劳復条內, 所用诸药治之, 法外有法, 难以笔传。
血证论卷六终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