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十 五

作者:王溥
学校武德元年十一月四日。詔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祕书外省。別立小学。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內。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光宅二年。梓州陈子昂上疏曰。臣窃独有私恨者。陛下方欲兴崇大化。而不知国家太学之废。积以岁月久矣。学堂芜秽。略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陛下明詔。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臣闻天子立太学。所以聚天下贤英。为政之首。故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焉。揖让樽俎之节。于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也。今则荒废。委而不论。而欲睦人伦。兴礼让。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岂可得哉。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柰何天子之政。而轻礼乐哉。陛下何不詔天下冑子。使归太学。而习业乎。斯亦国家之大务也。圣歷二年十月。凤阁舍人韦嗣立上疏曰。臣闻礼记曰。化民成俗。必由学乎。学之於人。其用益博。故立太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王之诸子。卿大夫士之子。及国之俊选。皆造焉。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学而成者。国家自永淳以来。二十余载。礼乐废散。冑子弃缺。时轻儒学之官。莫存章句之选。贵门后进。竞以侥倖升班。寒族常流。復因凌替弛业。考试之际。秀茂罕登。驱之临人。何以从政。又垂拱以后。文明在辰。盛典鸿休。日书月至。因藉际会。入仕尤多。陛下诚\能下明制。发德音。广开庠序。大敦学校。三馆生徒。即令追集。王公已下子弟。不容別求仕进。皆入国学。服膺训典。崇饰馆庙。尊尚师儒。盛陈奠菜之仪。宏敷讲说之会。使士庶观听。有所发扬。宏奖道德。於是乎在。则四海之內。靡然向风矣。
神龙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礼於师。国子太学。各绢三疋。四门学。绢二疋。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疋。皆有酒酺。其束脩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以每年国子监所管学生。国子监试。州县学生。当州试。並选艺业优长者为试官。仍长官监试。其试者通计一年所受之业。口问大义十条。得八已上为上。得六已上为中。得五已上为下。及其学九年。律生则六年。不贡举者。並解追。其从县向州者。年数下第。並须通计。服闋重仕者。不在计限。不得改业。
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已下。八品九品子。若庶人生年二十一已下。通一经已上。及未通经。精神通悟。有文词史学者。每年銓量举选。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即诸州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国子监所管学生。尚书省补。州县学生。长官补。诸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公私礼有事处。令示仪式。余皆不得輒使。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敕。古者乡有序。党有塾。將以宏长儒教。诱进学徒。化民成俗。率由於是。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內。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贞元三年正月。右补闕宇文炫上言。请京畿诸县乡村废寺。並为乡学。并上制置事二十余件。疏奏。不报。太和七年八月赦节文。应公卿士族子弟。取来年正月以后。不先入国学习业者。不在应明经进士之限。
会昌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內士人寄客。脩明经进士业者。並宜隶於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並宜隶各所在官学。
褒崇先圣先师已下附。
武德二年六月一日。詔曰。盛德必祀。义在方册。达人命世。流庆后昆。爰始姬旦。主翊周邦。创设礼经。大明典宪。启生民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粤若宣尼。天资濬哲。四科之教。歷代不刊。三千之徒。风流无歇。惟兹二圣。道著生民。宗祀不脩。孰明褒尚。宜令有司於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考所宜。当加爵士。
贞观二年十二月。尚书左仆射房元龄。国子博士朱子奢建议云。武德中。詔释奠於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称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子为先圣。顏回为先师。歷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顏回配享。詔从之。
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脩宣尼庙于兗州。给户二十。充享祀焉。三十一年二月十五日。詔以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萇。孔安国。刘向。郑眾。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肃。王辅嗣。杜元凯。范寧。贾逵等二十二人。代用其书。垂于国冑。自今有事于太学。並令配享尼父庙堂。
显庆二年七月十一日。太尉长孙无忌等议曰。按新礼。孔子为先圣。顏回为先师。又准贞观二十一年。以孔子为先圣。更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与顏回俱配尼父於太学。並为先师。今据永徽令文。改用周公为先圣。遂黜孔子为先师。顏回左邱明。並为从祀。谨按礼记云。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元注曰。官谓诗书礼乐之官也。先师者。若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可以为师者。又礼记曰。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元注曰。若周公孔子也。据礼为定。昭然自別。圣则非周即孔。师则偏善一经。汉魏以来。取舍各异。顏回孔子。互作先师。宣父周公。迭为先圣。求其节文。递有得失。所以贞观之末。亲降纶言。依礼记之明文。酌康成之奥说。正孔子为先圣。加眾儒为先师。永垂制於后昆。革往代之紕繆。而今新令。不详制旨。輒事刊改。遂违明詔。但成王幼年。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六君子。又说明王孝道。乃述周公严配。此即姬旦鸿业。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实贬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宏圣教於六经。阐儒风於千世。故孟軻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自汉已降。奕叶封侯。崇奉其圣。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入先师。且左邱明之徒。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改令从詔。於义为允。其周公仍依別礼配享武王。从之。
三年。文宣王庙乐。詔用宣和之舞。国子博士范頵撰乐章。
干封元年正月三十日。追赠孔子为太师。至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总章元年二月一日。顏回赠太子少师。曾参赠太子少保。至太极元年二月十六日。追赠顏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並配享孔子庙。至开元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詔曰。宏我王化。在乎师儒。能发明此道。启迪含灵。则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谓自天攸纵。將圣多能。德配干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经。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歟。呜呼。楚王莫封。鲁公不用。俾夫大圣。才列陪臣。栖遑旅舍。固可嘆矣。年祀寖远。光灵益彰。虽代有褒称。而未为崇峻。不副于实。人其谓何。夫子既称先圣。可追諡为文宣王。令三公持节册命。其后嗣褒圣侯。改封嗣文宣王。昔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岂宜仍旧。宜补其坠典。永作成式。其两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夫子南面坐。十哲等东西行列侍。且门人三千。见称十哲。包夫眾美。实越等夷。畅元圣之风规。发人伦之耳目。並宜褒赠。以宠贤明。其顏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顏子赠兗国公。阂子騫赠费侯。冉伯牛赠鄆侯。仲弓赠薛侯。冉有赠徐侯。子路赠卫侯。宰我赠齐侯。端木子贡赠黎侯。子游赠吴侯。卜子夏赠魏侯。又夫子格言。参也称鲁。虽居七十之数。不载四科之目。顷虽参于十哲。终未殊于等伦。允稽先旨。俾循旧位。庶乎礼得其序。人焉式瞻。二十七日。命尚书右丞相裴耀卿。摄太尉持节。就国子庙册命毕。所司奠祭。亦如释奠之礼。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往东都就庙行册礼。二十一日。敕两京及兗州旧宅庙像。宜改服冕袞。其诸州及县。庙宇既小。但移南面。不须改其衣服。两京乐用宫悬。春季二仲上丁。令三公摄行事。七十子並宜追赠。曾参赠郕伯。顓孙师陈伯。澹台灭明江伯。宓子贱单伯。原宪原伯。公冶长莒伯。南宫适郯伯。公晢哀郳\伯。曾点宿伯。顏路杞伯。商瞿蒙伯。高柴共伯。漆雕开滕伯。公伯寮任伯。司马牛向伯。樊迟樊伯。有若卞伯。公西华郜伯。巫马期鄫伯。梁鱣梁伯。顏柳萧伯。冉儒纪伯。曹卹曹伯。伯虔邹伯。公孙龙黄伯。冉季东平伯。秦子南少梁伯。漆雕子敛武城伯。顏子骄琅琊伯。漆雕徒父须句伯。壤駟赤北征伯。商泽睢阳伯。石作蜀石邑伯。任不齐任城伯。公夏首元父伯。公良孺东牟伯。后处营邱伯。秦子开彭衙伯。奚容●下邳伯。公肩定新田伯。顏相临沂伯。鄡单铜鞮伯。句井疆淇阳伯。罕父黑乘邱伯。秦商上洛伯。申党召陵伯。公祖子之期思伯。荣子期雩娄伯。县成鉅野伯。左人郢临淄伯。燕伋渔阳伯。郑子徒滎阳伯。秦非汧阳伯。施之常乘氏伯。顏噲朱虚伯。步叔乘淳于伯。顏之仆东武伯。原亢莱芜伯。乐欬昌平伯。廉洁莒父伯。顏何开阳伯。叔仲会瑕邱伯。狄黑临济伯。邽巽平陆伯。孔忠汶阳伯。公西舆如重邱伯。公西●祝阿伯。
制曰。道可褒崇。岂限今古。追赠之典。旌德存焉。夫子十哲之外。曾参六十七人。同升孔门。传习经术。子之四教。尔实行之。亲授微言。式扬大义。是称达者。不其盛歟。钦若古风。载崇元圣。至於十哲。皆被宠章。而曾子之伦。未有称谓。宜亚四科之士。以疏五等之封。俾与先师。咸膺盛礼。
神龙元年正月一日敕文。诸州孔子庙堂。有不向南者。改向正南。
开元八年三月十八日。国子司业李元瓘奏言。京国子监庙堂。先圣孔宣父。配坐先师顏子。今其像见在立侍。准礼授坐不立。授立不跪。况顏子道亚生知。才充入室。既当配享。其像见立。请据礼文。合从坐侍。又四科弟子閔子騫等。並伏膺儒术。亲承圣教。虽復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谨按祠令。何休等二十二贤。犹霑从祀。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霑配享之余。望请春秋释奠。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七十子者。则文翁之壁。尚不闕如。岂有国庠。遂无图绘。请令有司。图形於壁。兼为立赞。庶敦劝儒风。光崇圣烈。曾参孝道可崇。独受经於夫子。望准二十二贤从享。詔曰。顏回等十哲。宜为坐像。悉令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坐於十哲之次。因图画七十弟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上。以顏子亚圣。亲为制赞。书于石。仍令当朝文士。分为之赞题其壁焉。
苏氏议曰。捡贞观显庆年敕。並称二十二贤。又捡太极开元年敕。即称二十二贤。將前敕及学令比类。于服虔之下。有杜范贾。未知何年月附入。
建中三年闰正月。以文宣王三十七代孙齐卿。为兗州司马。袭文宣王。元和四年二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昉。为兗州参军。十三年正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晊。袭文宣王。
会昌二年十月。以文宣王三十九代孙荣为国子监丞。袭文宣王。
大中三年十一月。国子祭酒冯审奏。文宣王庙。始太宗立之。睿宗书额。武后初政之日。改篆题大周二字。请削去从之。大顺元年二月。宰臣兼国子祭酒孔纬奏。文宣王祠庙。经兵火焚毁。有司释奠无所。请內外文臣。各于本官料钱上。每一緡抽十文。助脩国学。从之。释奠武德七年二月十七日。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与博士杂相駮难久之。
贞观十四年二月十日。幸国子监。亲临释奠。
二十年二月。詔皇太子于国学释奠于先圣先师。皇太子为初献。国子祭酒张復裔为亚献。光州刺史摄司业赵宏智为终献。既而就讲。宏智演孝经忠臣孝子之义。右庶子许敬宗上四言诗。以美其事。
二十一年。中书侍郎许敬宗等奏。按礼记文王世子。凡学官春释奠于先师。郑元注曰。官谓诗书礼乐之官也。彼谓四时之学。將习其道。故儒官释奠。各于其师。既非国学行礼。所以不及先圣。至于春秋二时合乐之日。则天子视学。命有司典秩节。总祭先圣先师焉。秦汉释奠。无文可捡。至于魏武。则使太常行事。自晋宋已降。时有亲行。而学官主祭。全无典实。且名称国学。乐用轩悬。樽俎威仪。並皆官备。在于臣下。理不合专。况凡在小神。犹皆遣使行礼。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稟命。今后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为初献。祝词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其诸州。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令为初献。丞为亚献。博士既无品秩。请主簿通为终献。若缺。並以次差摄。州县释奠。既请遣刺史县令。亲为献主。望准祭社给明衣。脩附礼令。为永式。学令祭以太牢。乐用轩悬。六佾之舞。並登歌一节。与大祭祀相遇。改用中丁。州县常用上丁。无学。祭用少牢。
总章元年二月二十九日。皇太子宏释奠於国学。
永隆二年二月。皇太子亲行释奠之礼。
开耀元年二月十九日。皇太子释奠国学。
景云二年七月。皇太子亲释奠于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皆乘马。著衣冠。太子左庶子刘子元进议曰。古者自大夫已上。皆乘车马。而以马为騑服。魏晋已降。迄於隋世。朝士又驾牛车。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盼顾。则鞍马之设。行於军旅。戎服所乘。贵於便习者也。按江左官至尚书郎。而輒轻乘马。则为御史所弹。又顏延年罢官后。好骑马出入閭里。当世称其放诞。此则专车凭軾。可擐朝衣。单马御鞍。宜从褻服。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验也。褒衣博带。方履高冠。本非马上所施。自是车中之服。且长裾广袖。襜如翼如。鸣佩紆组。鏘鏘奕奕。驰骤于风尘之內。出入于旌棨之间。倘马有惊逸。人从顛坠。遂使属车之右。遗履不收。清道之傍。絓\縿相续。固以受嗤行路。有损威仪。其乘马衣冠。窃谓宜从废改。皇太子令付外宣行。仍编入令。以为常式。太极元年二月二十八日。皇太子亲释奠。开讲筵。国子司业褚无量执经。
开元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以贡举人將謁先师。质问疑义。敕皇太子及诸子。宜行齿冑礼。二十一日。皇太子謁先圣。皇太子初献。亚献终献。並以冑子充。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讲孝经。并礼记文王世子篇。初。詔侍中宋璟为亚献。中书侍郎苏頲为终献。及临享。上思齿冑之义。乃改焉。
十一年九月七日敕。春秋二时释奠。诸州府並停牲牢。惟用酒脯。自今已后。永为常式。
二十六年正月敕。诸州乡贡见讫。令引就国子监謁先师。学官为之开讲。质问疑义。有司设食。宏文崇文两馆学生。及监內举人。亦听参焉。遂为常式。每年行之。
二十八年二月五日敕。文宣王庙。春秋释奠。宜令三公行礼。著之常式。二十日。国子祭酒刘瑗奏。准故事。释奠之日。群官道俗。皆合赴监观礼。依故事著之常式。制可。
建中三年二月。国子司业归崇敬奏。上丁释奠。其日准旧例。合集朝官讲论五经文义。自大歷五年以前。常行不绝。其年八月以后。权停讲论。今既日逼。恐须復依旧奏。
贞元二年二月。释奠。自宰臣已下。毕集於国学。学官升讲座。陈五经大义及先圣之道。
九年九月。太常奏以十一月贡举人謁先师。今与亲享太庙日同。准六典。上丁释奠。若与大祀同日。即用中丁。謁先师请別择日。从之。十五年四月。归崇敬为膳部郎中。奏议每年春秋二时释奠。祝版御署讫。北面而揖。臣以为其礼太重。按大戴礼。师尚父授周武王丹书。武王东面受之。请参酌轻重。庶得其宜。
元和九年十一月。礼部贡院奏。贡举人见讫。謁先师。准格。学官为开讲。质定疑义。常参及致仕官观礼。旧例。至时举奏。詔。宜謁先师。余著停。后虽每年举奏。並不復行。
经籍武德五年。秘书监令狐德棻奏。今乘丧乱之余。经籍亡逸。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专令缮写。数年间。群书毕备。至贞观二年。秘书监魏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祕府粲然毕备。
干封元年十月十四日。上以四部群书。传写讹谬。並亦缺少。乃詔东台侍郎赵仁本。兼兰台侍郎李怀严。兼东台舍人张文瓘等。集儒学之士。刊正然后缮写。
文明元年十月敕。两京四库书。每年正月。据旧书闻奏。每三年。比部勾覆具官典。及摄官替代之日。据数交领。如有欠少。即征后人。景云三年六月十七日。以经籍多缺。令京官有学行者。分行天下。搜检图籍。
开元三年。右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內库及祕书坟籍。上曰。內库书。皆是太宗高宗前代旧书。整比日。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能补缉。篇卷错乱。检阅甚难。卿试为朕整比之。至七年五月。降敕於秘书省。昭文馆。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及诸司。并官及百姓等。就借缮写之。及整比四部书成。上令百姓官人入干元殿东廊观书。无不惊骇。
七年九月敕。比来书籍缺亡。及多错乱。良由簿歷不明。纲维失错。或须披阅。难可校寻。令丽正殿写四库书。各於本库每部为目录。其有与四库书名目不类者。依刘歆七略。排为七志。其经史子集。及人文集。以时代为先后。以品秩为次第。其三教珠英。既有缺落。宜依旧目。隨文脩补。
十九年冬。车驾发京师。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经库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二卷。史库二万六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库一万七千九百六十卷。其中杂有梁陈齐周。及隋代古书。贞观。永徽。麟德。干封。总章。咸亨年。奉詔缮写。
二十四年十月。车驾从东都还京。有敕。百司从官。皆令减省集贤书籍。三分留一。贮在东都。至天宝三载六月。四库更造见在库书目。经库七千七百七十六卷。史库一万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库一万六千二百八十七卷。集库一万五千七百二十卷。从三载至十四载。库续写又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三卷。天宝三载七月。敕先王令范。莫越于唐虞。上古遗书。並称于训誥。虽百篇奥义。前代或亡。而六体奇文。旧规尤在。其尚书应古体文字。並依今字缮写施行。其旧本仍藏书府。
其载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宜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官长。明申劝课焉。十一载十月。敕祕书省检覆四库书。与集贤院计会填写。
贞元七年十二月。秘书监包佶奏。开元礼所与月令相涉者。请选通儒详定。从之。
开成元年七月。分察使奏。祕书省四库。见在新旧书籍。共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並无文案。及新写文书。自今已后。所填补旧书。及別写新书。並隨日校勘。並勒创立文案。別置纳歷。隨月申台。並外察使每岁末。计课申数。具状闻奏。从之。
大中三年正月。祕书省据御史台牒。准开成元年七月敕。应写书及校勘书籍。至岁末闻奏者。令勒楷书等。从今年正月后。应写书四百一十七卷。四年二月。集贤院奏。大中三年正月一日以后。至年终。写完贮库。及填缺书籍三百六十五卷。计用小麻纸一万一千七百七张。
五年正月。祕书省牒报御史台。从今年正月已后。当司应校勘书四百五十二卷。
书法太宗尝于晋史右军传后论之曰。鍾书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古而不今。字长而逾制。献之虽有异风。殊俗新巧。疏瘦如凌冬之枯树。虽槎?而无屈伸。拘束若严家之饿隶。惟羇羸而不放纵。萧子云无丈夫之气。行行如縈春蚓。步步如綰秋蛇。臥王蒙于纸中。坐徐姬于笔下。以兹播美。岂滥名耶。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尖若断而復连。凤翥龙蟠。势若曲而还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务力追。此人而已。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征云。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命侍读。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跡。天下爭齎古书。诣闕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偽。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初购求人间书。凡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二千纸。装为八十卷。每听政之暇。则临看之。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异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惰。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自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每取我强对其强。以我弱对其弱。敌犯我弱。追奔不踰百数十步。我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思得其理深也。我今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然我知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初置宏文馆。选贵臣子弟有性识者为学生。內出书命之令学。又人间有善书。追征入官。十数年间。海內从风。至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已上。赐宴於元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竞。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于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輦。今见常侍登床。
十八年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鸞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翫相贺。朕今各赐君飞曰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龙朔二年四月。上自为书与辽东诸將请降。敬宗曰。许圉师常自爱书。可于朝堂开示。圉师见而惊喜。私谓朝官曰。圉师见古跡多矣。魏晋已后。惟兹二王。然逸少少力而妍。子敬妍而少力。今见圣跡兼绝二王。凤翥鸞回。实古今圣书。
神功元年五月。上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多书。合有右军遗跡。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卷。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並以进讫。惟有一卷见在。今亦进讫。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騫。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上之。上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敘其事。復赐方庆。当时以为荣。开元六年正月三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张芝张昶等古跡。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依文榻四本进內。分赐诸王。初。贞观中。搜访王羲之等真跡。人间古本毕集。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跡。及小王张芝等。亦各隨多少。勒为卷帙。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其章跡又令遂良真书小字贴纸。影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则满騫徐增朱异等。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书名记其后。兰亭一本。相传云將入昭陵。又一本。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入搨写。因此遂失所在。开元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见换。標为两卷。总八十卷。余並坠失。元悌又奏云。前代名贤押署之跡。唯以己之名氏代焉。上自书开元二字为印。以印记之。王右军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卷。张芝张昶书各一卷。右军真行书。唯有黄庭告誓等四卷存焉。元和十四年九月。考功郎中萧祐。进古今书画二十卷。
开成三年。以諫议大夫柳公权为工部侍郎。依前翰林侍书学士。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鍾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上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上吟久之。因令题于殿壁。字方圆五寸。帝曰。鍾王復生。无以加焉。帝召升殿御前书三纸。军容使西门李元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一纸真书十字曰。魏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一纸行书十一字曰。永禪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纸草书八字曰。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常评砚以青州石末为第一。言墨易冷。絳州黑砚次之。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