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游洞庭山记

作者:
自胥口望太湖,颇惮其广。扬帆行,少顷,抵中流,而诸山四环之,似入破垒中也。目得凭杖,意更安稳,顾反消之曰:“此堞面耳!‘刻却君山好,乎铺湘水流’,岂欺予哉?”登缥缈峰之日,日色甚薄,烟霭罩空,峰首既高绝,诸山伏匿其下,风花云叶,复覆护之。于是四望迷谬,三州道藏,浩猕之势,得所附益,渺然访惶,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叹曰:“夫造化者,将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观而为此耶?”仰而视白云,如冰裂,日光从罅处下漏,湖水映之,影若数每炉,圆镜百十,棋置水面。
僧澄源曰:“登山之径不一,从西小湖寺上者夷。”故是日炊于寺而登,罡风横掣,人每置足自固,乃敢移武,攀石据地,仅而得留。至顶蹲岩间,引豆窃望,便缩避。以其游之艰,不可辄去也,更相勉少住,然以不可,竟相引而下。

题记:这篇小品在结构上很有章法。先写太湖之广,用心中的忧虑反衬出湖水的浩渺深广。再写湖、山相映的雄伟。缥缈峰高绝险峻,请山伏匿其下。风如花、云似叶,呵护着高高的山峰。四望茫茫湖水,不知是天地包容了湖海,还是湖海涵纳了天地;水天一色,澄澈空明。更有白云如冰裂,日光下漏,湖水金光闪闪,如棋子罗布在明镜一般的湖面上。形成了气势非凡的自然奇观。再次写登峰的艰难。山高风大,而作者攀石据地,游兴浓、意志坚,不愿离去。作者善于用动词准确描写心理变化:如望’、惮、叹、引等。文章层次清晰、文势跌宕起伏,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作者简介:陶望龄( 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歇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授翰林编修,官至国子祭酒。推崇王阳明心学,与袁宏道交游甚笃。为文长于记叙。谈道征圣,略物综事,了然炯然。有《歇庵集》。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