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轻重十三 轻重甲

作者:马非百
元材案:《汉书。宣纪》地节四年九月詔曰:「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文颖曰:「萧何承秦法所作为律令律经是也。天子詔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令甲者前帝第一令也。」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师古曰:「如说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又《东方朔传》:「推甲乙之帐。」《贡禹传》:「去甲乙之帐。」《萧望之传》「故《金布。令甲》曰」,师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西域传》:「兴造甲乙之帐。」师古曰:「其数非一,以甲乙次第名之也。」又《西京杂记》:「家世有刘子骏《汉书》百卷,首尾无题名,但以甲乙丙丁记其卷数。后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之癸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然则以十干纪数,乃汉人所常用者。本书以甲乙为篇名,用意盖与此同。
提要:全文共分十七段,每段说明一个问题,段与段间並无有机联系,与《揆度篇》体例一致。自此以下除《己篇》外,其余各篇皆仿此。
桓公曰:「轻重有数〔一〕乎?」
管子对曰:「轻重无数。物发而应之,闻声而乘之〔二〕。故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桓公曰:「何谓来天下之财?」
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譟晨乐闻於三衢〔三〕,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四〕文绣纂组〔五〕,一纯〔六〕得粟百鍾於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七〕。此之谓来天下之财。」
桓公曰:「何谓致天下之民?」
管子对曰:「请使州有一掌,里有积五窌〔八〕。民无以与正籍者予之长假〔九〕,死而不葬者予之长度〔一0〕。飢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者得振〔一一〕,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民。故圣人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一二〕。动言摇辞,万民可得而亲〔一三〕。」〔一〕元材案:「轻重」指物价政策言。「数」即定数。《管子。小问篇》:「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尹注云:「欲致精材者必当贵其价,故他处直五,我酬之六。他处直九,我酬之十。常令贵其一分,不可为定数。如此则天下精材可致也。」是也。又《轻重乙篇》桓公问「衡有数乎」,管子对曰「衡无数也」,衡即平准,亦即物价政策,数即定数,义与此同。
〔二〕元材案:「物发而应之」,《揆度篇》作「物动而应之」。发即动也。此谓轻重之筴,须根据客观事物之发生发展,决定其应付之对策,不能在事物发生发展之前,即主观地预为设计。《国准篇》所谓「王数不可豫致」,即此意也。
〔三〕孙星衍云:「「端譟晨乐闻於三衢」,《太平御览》四百九十二引作「晨譟於端门,乐闻於三衢」,此有脱误。《御览》八十二又引作「晨譟闻於衢」。」王念孙云:「《御览。人事部》百三十四引作「晨譟於端门,乐闻於三衢」,是也。今本既脱且倒,则文不成义。」何如璋云:「端,端门。晨乐句。言在端门征歌,侵晓作乐,声闻於国之通衢。《吕览。侈乐》「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譟」是也。」元材案:此处必有讹脱,不可强解。
〔四〕元材案:「薄」即「汤居亳」之亳,解已见《地数篇》。「游女」二字又见《诗。汉广篇》。彼谓出游之女子,此则指游惰无业之妇女而言。
〔五〕元材案:《汉书。景纪》后二年詔云:「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文绣即锦\绣。纂,臣瓚曰:「许慎云:「赤组也。」」犹言红色丝带。
〔六〕元材案:「纯」字又四见《轻重丁篇》。《战国策》「锦\绣千纯」,高注:「纯音屯,束也。」《史记。苏秦传。集解》云:「纯,匹端名。」《张仪传。索隱》云:「凡丝绵布帛等一段谓一纯。」又《淮南。地形篇》「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注:「纯,量名也。」一纯犹今言一匹。
〔七〕元材案:夺流,解已见《乘马数篇》。又案桀好女乐而亡国事,战国秦汉时人多有此传说。《太平御览》引《墨子》云:「桀女乐三万人,晨譟闻于衢,服文绣衣裳。」《管子。七臣七主篇》云:「夫男不田,女不緇,工技力於无用,而欲土地之毛,仓库满实,不可得也。土地不毛则人不足,人不足则逆气生,逆气生则令不行。然彊敌发而起,虽善者不能存。昔者桀紂是也。诛贤忠,近谗贼\之士而贵妇人。好杀而不勇,好富而忘贫。驰猎无穷,鼓乐无厌。瑶台玉饰不足处,驰车千駟不足乘。材女乐三千人,鍾石丝竹之音不绝。百姓匱乏,君子无死,卒莫有人,人有反心。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此营於物而失其情者也,愉於淫乐而忘后患者也。」又《盐铁论。力耕篇》文学云:「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亳,而女乐终废其国。」与本篇所论,皆以好女乐为桀亡国之主要原因。然於此有应注意者,《墨子》及《七臣七主篇》均不言伊尹,一也。《七臣七主篇》上文以桀、紂並提,而下文仅言紂而不及桀,二也。《盐铁论》提及伊尹,但又只言伊尹去桀归汤,不及得粟夺流事,三也。至本篇始將桀好女乐与轻重之筴密切联系,然后此一歷史故事,方能在原有传说的基础上增加具有生命力之丰富內容。而在此一故事之演变过程中,以本篇最为晚出,此又其一左证矣。
〔八〕王引之云:「「掌」字义不可通,当是「稟」字之讹。稟,古廩字也。廩与窌皆所以藏谷。《晏子春秋。问篇》:「命吏计公稟之粟。」《荀子。议兵篇》:「则必发夫稟窌之粟以食之。」今本「稟」字並讹为「掌」。」张佩纶云:「案王说非也。《周礼。序官。郑注》:「掌,主也。」「州有一掌」,即《周礼》「州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是也。「里有积五窌」,即《周礼。遗人》「掌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阨」是也。」元材案:二氏说皆非也。不应三书皆误。掌当是古时仓名。《孟子。尽心篇》「国人皆以夫子为將復请发棠」,疑「棠」亦「掌」字之讹。朱注释棠为齐之棠邑。则齐国大饥,岂一棠邑之粟可济于事?必为发掌明矣。《孟子》言「復请发掌」,《荀子》言「必发夫掌」,《晏子》言「计公掌之粟」,意义皆同。窌同窖。《吕氏春秋。仲秋纪》「穿竇窌」,《月令》作「穿竇窖」。注云:「入地隋曰竇,方曰窖。」积即《云梦秦简。仓律》:「入禾仓,万石一积」,「櫟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及「芻稿各万石一积,咸阳二万一积」(一九七六年《文物》第七期《云梦秦简。释文》之积,犹言储蓄。此处指积谷。五窌,指所积谷之仓数。谓每州必有一掌,每里必有积藏五谷之窖五处也。
〔九〕元材案:与正籍,解已见《揆度篇》。假有二义:一即假贷,《山国轨篇》所谓「无貲之家皆假之械器」,《轻重丁篇》所谓「闻子之假贷吾贫萌」是也。二即障假,《盐铁论。园池篇》所谓「池篽之假」与「公家有障假之名」是也。此言予之长假,当指第二义言。谓民之无产业、无纳税能力者,由政府以国有苑囿公田池泽长期假之。《汉书。宣纪》地节元年三月,「假郡国贫民田」。三年三月詔曰:「前下詔假公田,贷种食,其加赐鰥寡孤独高年帛。」十月,又詔:「池篽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归还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元纪》初元元年四月詔:「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二年三月詔:「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篽池田假与贫民。」即其例矣。
〔一0〕安井衡云:「度、渡同,谓济之。皆云长者,予而不收也。」何如璋云:「予之长度,殆谓给以葬埋之费也。」张佩纶云:「「予之长假」「予之长度」当作「长予之假」「长予之度」。《立政篇》:「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长即州有一掌。长为度量葬事,如《汉书。黄霸传》:「鰥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即其证矣。」于省吾云:「度、宅古字通,此例古籍习见。《尚书》「度」字,古文作「宅」,今文作「度」。《仪礼。士丧礼》「筮宅」注:「宅,丧居也。」《丧服小记》:「祔葬者不筮宅。」注,「宅,葬地也。」《广雅。释邱》「宅,葬地也。」此言死而不葬者,予之长久之葬地也。」闻一多说同。元材案:安井、张、于三氏说皆非也,何说近之。古时地广人稀,贫民死者不患无葬地,而患无钱购备棺衾。《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眾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此不患无地之证也。《汉书。成纪》:「河平四年二月,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十一人行举濒河之郡。……其为水所流压死不能自葬,令郡国给槥櫝葬埋。已葬者与钱人二千。」《哀纪》:「绥和二年,詔曰:迺者河南潁川郡水出,流杀人民。……已遣光禄大夫循行举籍,赐死者棺钱人三千。」又《哀纪》:「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此赐棺钱之证也。谓之「长度」者,《汉书。杨敞传》:「子惲为中郎將,罢山郎,移长度大司农以给财用。」应劭云:「长,久也。一岁之调度也。」师古曰:「言总计一岁所须财用及文书之调度而移大司农,以官钱供给之,更不取于郎也。」可见所谓「长度」者,乃汉代财政上专用术语。此盖言死而不葬者,即由政府以所谓长度者予之,使其持向所在地官府支取官钱,作为购备棺衾之用。犹今人之言领款凭据矣。
〔一一〕元材案:不●即不赡,下仿此。说已详《山权数篇》。
〔一二〕张文虎云:「「故圣人善」贯下二句。「用非其有」即所谓「来天下之财」也。「使非其人」即所谓「致天下之民」也。《事语篇》云:「佚田谓寡人曰:善者用非其有,使非其人。」与此正同。」张佩纶云:「「善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承「财」「民」言。」
〔一三〕元材案:「动言摇辞」,《轻重丁篇》作「动言操辞」,皆《易。系辞下传》所谓「理财正辞」之意,谓发号施令也。万民可得而亲者,盖以其所发施之号令,能顺人心,故下令如流水之源。晁错所谓「令出而民利」者也。又案: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王兵篇》云:「取天下精材,论百工利器,收天下豪杰,有天下俊雄。」(一九七六年《文物》第十二期)《管子幼官篇》云:「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称材。」《七法篇》云:「故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收天下豪杰,有天下俊雄。」《小问篇》云:「公问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与此所论皆可互参。桓公问管子曰:「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一〕,其故何也?」
管子对曰:「桀者冬不为杠,夏不束柎〔二〕,以观冻溺〔三〕。弛牡虎充市,以观其惊骇〔四〕。至汤而不然,夷竞而积粟〔五〕,飢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桓公曰:「桀使汤得为是,其故何也?」
管子曰:「女华者,桀之所爱也,汤事之以千金。曲逆者,桀之所善也,汤事之以千金。內则有女华之阴,外则有曲逆之阳,阴阳之议合,而得成其天子。此汤之阴谋\也〔六〕。」
〔一〕元材案:「汤以七十里之薄」,解已见《地数篇》。兼,并也。
〔二〕元材案:杠即《孟子。离娄下篇》「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之杠。朱注:「杠,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束柎,何如璋云:「以木为桴,相比束之,浮水以渡也。夏水大,故须束柎。」今案:束柎,湖南人谓之木排。
〔三〕元材案:冬无杠则渡水者冻,夏无柎则渡水者溺,桀观之以为乐也。
〔四〕元材案:「弛牡虎充市」,弛,纵也。《御览。人事部》一百九引作「放虎入市」,《兽部》三引作「放虎于市」,《事类赋》二十引同。「其惊骇」,指市人为虎所惊骇。
〔五〕元材案:「夷竞」是「夷蔬」之讹,说已详《事语篇》。孙詒让谓「「兢」当为「竞」,即古「境」字,言平治疆界之道涂」,张佩纶谓「夷竞」为「事蚕」之误,郭沫若谓「夷竞」为「夷贾」之误者均非。
〔六〕赵用贤云:「汤以至仁伐暴,何必如此?是战国阴阳之说,非管氏语也。」元材案:假託某甲某乙为说明一种轻重理论之实例,乃本书通用之体裁,固不必真有其事,予在《巨(筴)乘马篇》论之已详,不仅汤一人而已。惟此处「曲逆」二字似与曲逆侯陈平有关。考《史记。陈丞相世家》载汉高祖被匈奴围于白登,用陈平奇计,使使间厚遗单于閼氏,围以得解。高祖南过曲逆,乃詔御史更以陈平为曲逆侯。此汉高祖七年事也。於此有可注意者:第一,曲逆为陈平封号。在此以前,歷史上另无曲逆其人。第二,陈平之被封为曲逆侯,是由於为间谍有功。据《世家》称平自初从至討平陈豨、黥布,凡六出奇计。不仅为汉高祖解白登之围,而且远在楚汉战爭期间,即已受到汉高祖「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之信任,使其多以黄金纵反间於楚军,破坏项羽与范增等之关係。与此处所言「汤事之以千金」正相暗合。第三,汉高祖在白登被围得解,確是获得匈奴冒顿单于閼氏之力。而閼氏之所以甘愿出力,又確是通过大间谍曲逆侯陈平所出之奇计,「使使间厚遗之」之结果。此与「汤以千金事女华」及「內有女华之阴,外有曲逆之阳,阴阳之议合」云云,亦完全符合。可见此文所述,既不是写汉高祖,亦不是写汤。著者只是就自己记忆中有关反间一类之人物事件,信手拈来,编成故事,作为说明其轻重政策之具体范例而已。赵说迂拘可笑!
桓公曰:「轻重之数,国准之分〔一〕,吾已得而闻之矣。请问用兵奈何?」
管子对曰:「五战而至於兵。」
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
管子对曰:「请战衡,战准,战流,战权,战势〔二〕。此所谓五战而至於兵者也。」
桓公曰:「善。」
〔一〕元材案:「轻重之数」承上文言,「国准之分」,则承上篇言。五家之国准,其数本殊,故曰「国准之分」。分者区別之谓也。又案:从「国准之分」一语观之,则本篇与上篇之间,似有联系。证明本篇之写成,当在《国准篇》之后,或者两篇皆出自一人之手。张佩纶谓「依问辞当属《国准篇》」者失之。
〔二〕元材案:衡有「权衡」、「国衡」、「准衡」、「曲衡」、「衡数」诸义,解已见《巨(筴)乘马篇》。准即平准,解已见《国准篇》。流有「持流」、「行流」、「守流」、「摶流」、「夺流」诸义,解已见《乘马数篇》。权有「国权」、「权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