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山西五

作者:顾祖禹
◇泽州东至河南卫辉府四百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至平阳府绛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平阳府四百十里,北至潞安府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彰德府三百二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六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八百里,至京师亦一千八百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为上党、河东二郡地。后汉及魏、晋因之。后魏置建州魏收《志》: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置。永安中,罢郡置建州,治高都城,领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长平、高都二郡。后周并为高平郡。隋废郡,改建州为泽州因泽水为名。炀帝又改州为长平郡。唐初,复置建州,寻改盖州。贞观初,又改泽州《旧唐书》:武德初,置盖州,领高平等县;又置泽州,领泽等县。三年,置建州,领晋城等县。六年,废建州,以盖州治晋城县。贞观初,又废盖州,以泽州治晋城。是也。天宝初,曰高平郡。干元初,复为泽州。宋仍为泽州亦曰高平郡。金曰南泽州以别于北京之泽州也,寻复故元光二年,又升为忠昌军节度。元属平阳路。明初以州治晋城县省入。洪武九年,改隶山西布政司编户一百六十七里,领县四。今仍为泽州。
按:州境山谷高深,道路险窄。战国时,秦争韩、魏,往往角逐于此。自两汉之季,以迄晋室之衰,自晋阳而争怀、孟,由河东而趣汴、洛,未有不以州为孔道者。后魏都洛,迨其末也。河北多事,高都、长平恒为战场。隋末,窦建德与唐相持于虎牢,其臣凌敬谓宜取怀州、河阳,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是也。唐之中叶,泽潞一镇,藉以禁制山东,说者谓州据太行之雄固,实东洛之藩垣。五代时,晋王存勖败梁人于潞州,进攻泽州,梁将牛存节自天井关驰救,曰:泽州要害,不可失也。既而梁争上党,往往驻军泽州。周显德初,周主败北汉兵于此,而河东之势日蹙。宋初李筠起兵泽、潞,闾丘仲卿说筠:公孤军举事,大梁甲兵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阳,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不能用而败。盖太行为河北之屏障,而州又太行之首冲矣。○晋城废县今州治。本汉高都县地。隋为丹川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晋城县为建州治。六年,废建州,自高平移盖州治此。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移泽州治焉。后因之。明初省。今城,洪武初因旧城修筑,周七里有奇,有门三,北面无门。
高都城在州东三十里。战国时魏地。秦庄襄三年,蒙骜拔魏高都。汉置高都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慕容永置建兴郡于此。后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置郡。永安初,改置建州,又置高都郡治焉。三年,魏主诛尔朱荣,尔朱世隆自洛城北走,至建州,刺史陆希质拒守,世隆攻屠之。永熙中,高欢以其党韩贤为建州刺史,魏主修罢州以去贤,因复置建兴郡。既而高欢谋迁魏主于邺,遣三千骑镇建兴。北齐仍为高都郡治,后周为高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丹川县,泽州治焉。唐武德初,县属盖州。三年,析置晋城县。九年,省入晋城。今亦曰高都村。○盖城废县,在州东北,唐武德初置,属盖州。九年,省入晋城。
○太行山州南三十里。自此东西一带诸山,虽各因地立名,实皆太行也。《志》云:州南九十里有碗子城,是为太行绝顶。其间群山回环,两崖相夹,中立小城,隐若铁瓮,亦曰碗子城关,亦曰碗子城山。明朝正统中,凿石平险,以免折轴摧车之患。今关属河南河内县。余俱详河南名山太行。五门山州西十二里。形若城墉,有门凡五。又松岭山,在州西南三十里。○浮山,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以高近浮云而名。其并峙者曰硖石山,以两石拱峙,壁立若门也。又天池岭,在州东三十七里,其巅石崖壁立如城,南北二石门中,可容千人,昔人尝设寨避兵于此。
马牢山在州东南。唐大顺初,汴军围泽州,河东将李存孝击之,汴将李谠等遁去,存孝等随而击之,大破之于马牢山。山即太行之别阜也。○丹谷,在州东太行山麓。《水经注》:丹水出高都县东北,东南流,注于丹谷,《晋书·地道记》:高都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涂自此去,不复由关矣。魏主子攸诛尔朱荣,尔朱世隆引兵犯洛阳,不克,北趣并州,诏源子恭出西道讨之,仍镇太行丹谷,筑垒以防之。既而尔朱兆自汾州引兵据晋阳,南破丹谷军,遂渡河趣洛阳。
○丹水州东北三十里。源出高平县西北仙公山,流经州境合白水,下流入于沁河。《汉志》注:丹水出莞谷,东南入泫水。《水经注》:丹水出高都县东北,东流,左会绝水也。水即《汉志》所谓泫水,今丹水是也。《寰宇记》:丹水一名泫水。又《水经注》云:丹水经石人北。其石人各在一山,犄角相望,南为河内,北为上党,二郡以之分界。《志》云:州东南八十里有石人山。白水州南三里。源出城西南胡泓水,东南流,历天井关,合于丹水。晋太元十五年,慕容永引兵向洛阳,朱序自河阴北济河,破永于太行,进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即此也。天井水出天井关南,三泉并导,渊深不测,北流注于白水。亦谓之北流泉。又有源漳泉,在州东北三十三里,东流入于丹水。
○天井关州南四十五里,当太行绝顶,俗传孔子将入晋,回车于此。宋靖康初,赐名雄定关。元末谓之平阳关,其南即羊肠坂道,至为险要。今详见重险天井关。
巴公镇州北三十五里。五代周显德元年,北汉主南侵,引兵至高平南,陈于高原,与周军遇;又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周主自将御之,大败汉兵。今为巴公镇。○韩店,在州北,明初元孽扩廓遣兵攻泽州,王师御之于此,不利。科斗店在天井关南。唐会昌三年,河阳帅王义元讨刘稹,遣兵军于天井关南科斗店,为稹将薛茂卿所败,即此。○横望隘,在州西南八十里,太行绝顶也。即狄梁公望云思亲处。今为横望镇巡司,洪武二年置,与怀庆府碗子城相距六里。又南有柳树隘,亦曰柳村店,有巡司戍守,与碗子城相接。
高平县州北八十三里,西北至潞安府长子县八十里。战国赵长平地。汉置泫氏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后魏曰玄氏县,属建兴郡。永安中,析置平高县,属长平郡。北齐属高都郡,改县曰高平。后周属高平郡,隋郡废,县属泽州。唐初置盖州于此。武德六年,盖州移治晋城县属焉。贞观初,盖州废,县属泽州。宋因之。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百五十三里。
○泫氏城在县东十里。《竹书》梁惠成王九年,晋取泫氏,是也。汉县治此。晋永兴初,刘渊遣刘曜取泫氏。后魏改为玄氏县。永安中,置长平郡治焉。高齐废郡,仍省县入高平。五代梁开平二年,晋将周德威攻梁泽州,不克,退保高平。周显德初,北汉主南侵,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军于高平之南,既而败于巴公原,周军追至高平,汉兵失亡无算。即今县也。长平城县西北二十一里,即秦白起破赵处。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卫青为侯邑。《后汉志》:泫氏有长平亭也。晋永嘉三年,刘渊遣其子聪及石勒等攻壶关,东海王越遣王旷等济河拒之,至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败没。《水经注》:长平城西有秦垒,秦坑赵卒,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杰起。今仍号白起台。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里,秦、赵垒壁存焉。《志》云:头颅山在县西五里,白起台在其上。
阳阿城县南六十里。汉县,属上党郡。高帝封万为侯邑。后汉因之。晋废。《魏土地记》:慕容永分上党郡置建兴郡,治阳阿县。后魏亦置阳阿县,初属上党郡。永安中,属高都郡。北齐废入高都。○光狼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秦纪》: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今其地名秦赵村。《志》云:县南三十五里有故关城,秦置。○米山县北十里。相传赵将廉颇积米于此,俗呼为大粮山。又韩王山,亦在县北。《志》云:县之主山也,其山独高,上有平地数亩,登眺之,四面诸山,皆如培娄。相传秦围韩王于此,因名。又金门山,在县北五里,当赵垒之门,其土赤色,日照如金。
羊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神农尝五谷于此。山畔生黍,和律者采之以定黄钟。又翠屏山,在县东三十六里,山峰秀丽,若翠屏然。又仙公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丹水出焉。○走马岭,在县西北十里,出铁矿。《志》云:县西十里王降村有护国铁冶,元大德间置,至正间废。明洪武间,徙置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废。今旧治犹存。又县西二十里为省冤谷,即赵括败死,余众被坑处也,旧呼杀谷。唐玄宗幸潞州,过此致祭,改名省冤。
○丹水县西北五里。自仙公山南流,经县南入州境,一名长平水。《志》云:丹水上源合上党诸山之水,建瓴而下,每暴雨涨高二三丈,浮沙赤赭,水流如丹,因名。唐贞元初,县令明济引水入城,号曰甘水。又泫水,在县西北,《通典》谓泫谷水流合丹水,泫氏县以此名,今湮。
绝水在县城西。《志》云:头颅山下有阳谷,绝水出焉。秦军筑绝此水,不令赵饮,故名。今堙。据《水经注》:绝水出泫氏县西北阳谷,东南流,径泫氏县城北,又东南与泫水合。水出西北玄谷,东南流,径泫氏城南,又东会绝水乱流,东南至高都与丹水会。今所云绝水即泫水,而丹水乃绝水也。源流相错,存以俟考。○许河,在县南二十五里。《志》云:源洁泉出县西南三十里之原村,其泉周四丈,深丈五尺,东西分引溉田,西南流十余里合山水,经许庄,名许河,东南流数里入丹河。○长平关县西北四十五里。隋置,有关官,唐因之。《通释》:泽州有长平关,即此。今亦为长平驿,与潞安府长子县接界。○磨盘寨,在县西北,明初冯宗异取泽州,破磨盘寨,进克潞州,是也。又桑子镇,在县西南,近时官军尝破贼于此。赵障在县西。战国赵孝成王四年,取上党,廉颇军长平,秦陷赵军,取二障四尉。《括地志》:赵障故城,一名都尉城,今名赵东城,在高平县西。又有故城,此二城即二障也。○西垒壁,在县北。赵孝成王七年,赵括为将,秦攻赵,夺西垒壁。又有赵东垒,一名赵东长垒,即赵括战不胜,筑壁坚守处也。《正义》曰:俱在高平县北。阳城县州西百里。东南至河南济源县百十里。汉河东郡泽县也。晋属平阳郡。后魏属安平郡。隋属泽州。唐武德初,置泽州于此。八年,移泽州治端氏。贞观初,又移州治晋城县属焉。天宝初,改为阳城县。今编户百里。
○泽城县西三十里。战国时魏邑也。《竹书》: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氏、泽。汉置泽,县盖治于此。后汉封邓鲤为侯邑。建安十年,高举兵并州,入泽,即此。后魏移今治。今为泽城村。
○析城山县西南七十里。即《禹贡》所云底柱析城者,盖太行之支山也。山下有神池,渊深莫测,相传与济渎相通。《水经注》: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水,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亦曰析津。山东麓地名桑林,相传神汤祷雨处。○王屋山,在县南八十里,即《禹贡》所云析城至于王屋也。山连绛州垣曲县及怀庆府济源县界,《古今地名》云:王屋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冀州之河阳山。
白涧山县西北十六里。《水经注》:泽水出泽城西白涧岭。是也。晋义熙十二年,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后魏主嗣遣将张蒲等击平之。○史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产铁。其西五里有金裹谷堆,堆下亦有铁矿。焦山县东三十里。有百脉泉,百流腾沸,亦名百聚泉,东流入沁河。又崦山,在县北三十里,东有白龙潭。又羊肠坂,在县东六十里,下有栖龙潭,亦东流入沁。
○沁河在县东二十里。自沁水县流入境,又南入河南济源县界。今详见大川沁河。
泽县西北十里。《墨子》云:舜渔于泽。汉以此名县。《水经注》:泽水出白涧岭,经泽城南,又东注于沁水,即泽也。隋置泽州,亦因以名。
○荆子隘在县南八十里,路通河南济源县,向有怀庆卫官军戍守。又有三缠凹,在县北,其地险僻,近时官军尝败贼于此。
陵川县州东北百四十三里。北至潞安府壶关县五十里,东至河南辉县九十里。汉泫氏县地。隋初为高平县地。开皇十六年,析置陵川县,属泽州,以县多陵阜而名。唐属盖州。贞观初,属泽州。会昌三年,忠武帅王宰讨泽、潞叛帅刘稹,败稹兵于天井关,进拔陵川,即此。宋仍曰陵川县。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十二里。
○马武山在县东五十里。后汉初,马武尝屯军于此。又孤峰山,在县东七十里,以孤峰特起而名。《寰宇记》:县西南六十里有九仙台,一峰孤峙,三面泉流。
○淅水出县东北四十里佛子山,下流经潞安府平顺县界,又流入河南林县,注于洹水。又平田水,在县东南九十里,源出孤峰山,下流亦入河南林县界,注于浊漳水。○蒲水,在县西北二十里,西流入于丹水。
○永和隘县南六十里,路出河南修武县。明初设巡司戍守,嘉靖中革。寻以宁山卫官兵戍此,复罢。今仍设官兵戍守。又五度关隘,在县东南八十里,路通河南辉县,明初调宁山卫官兵戍守,后亦罢。
沁水县州西二百里。西至平阳府浮山县百二十五里。汉端氏县地,属河东郡。后魏析置东永安县。孝昌中,置泰宁郡治焉。后又为广宁郡。北齐废郡,改县曰永宁。隋开皇十八年,复曰沁水县,属泽州。王世充尝置原州于此,唐复故。今编户五十四里。
○沁水故城县西三十里。汉县,在河南济源县界。隋始改置于此,后移今治。今名故城村。又安平城,《志》云:在县东六十里,后魏安平郡治此,东南去端氏县三十里。端氏城县东九十里。本晋邑。《史记·赵世家》: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之屯留。汉置端氏县,属河东郡。晋属平阳郡。后魏置安平郡于此。隋初郡废,县属泽州。唐武德八年,徙泽州治此。贞观初,又徙州治。晋城县属焉。宋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沁水。
马邑城在县东二十里山上。秦、赵拒战,筑此城以养马。其地峻险,南临小涧,北距大川。或云:即白起与赵括战时所筑。○王离城,在县东北五十六里。《志》云:秦将王离所筑,阻险临崖,四面悬绝。
○三尖山县东北三十里。三峰并峙。又县东三十里有偃月山,俗呼车辋山,有车辋水。○石楼山,在县城南,山下有濯缨泉,流入杏谷水。又鹿台山,在县南三十里。《水经注》云:山上有水,渊而不流。
嵬山县东九十里。一名隗山。其形峻岌,与群山连绵不绝。《志》云:山在故端氏城东,城西南又有磕山。○东辅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其西为西辅山,与析城山相连,有辅车之势。《水经注》:辅山高十余里,与垣县北教山相接云。乌岭县西北四十里。或曰:即春秋晋之黑壤也。宇文周讳黑,改为乌岭。唐会昌三年,晋、绛行营节度使石雄讨刘稹,败之于乌岭,即此。岭与平阳府翼城县接界。○空仓岭,在县东百四十里,相传秦白起诡运置仓以绐赵括处。
○沁河县东五十里。源出沁州沁源县,经平阳府岳阳县界,东南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阳城县界。
芦河在县南。源出鹿台山,流经阳城县东十八里,合于沁水。○杏谷水,在县城东,源出县西三十五里陕沟村,流至此,合于梅谷水。梅谷水源出县西北三十五里梅谷村,流至城东,与杏谷水合,流经县东郑庄村,入于沁河。又秦川水,在县东。《水经注》:秦川水出巨峻山,带引众流,积以成川,西南径端氏故城东,又南入于沁水。《隋志》:端氏县有巨峻山秦川水,今堙。
○东乌岭关县西北五十里。宣德四年,置巡司于此。○窦庄堡,在县东北,近时土人尝败贼于此。
附见:
宁山卫在州治东北。洪武四年,置所。十一年,改卫,隶河南都司。永乐七年,改隶后军都督府。
◇沁州东南至潞安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平阳府三百四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四百八十里,北至太原府三百十里,东北至辽州一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师一千七百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两汉及魏、晋因之。后魏置乡郡魏收《志》: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改置乡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沁州治今沁源县。大业初,复废,属上党郡。义宁元年,置义宁郡。唐初,复改为沁州。天宝初,曰阳城郡。干元初,复曰沁州。宋太平兴国四年,改置威胜军治铜,沁州省入。金复曰沁州元光二年,升为义胜军节度。元隶平阳路。明初,以州治铜县省入编户六十六里。洪武九年,直隶山西布政司,领县二。今仍曰沁州。
州北接太原,南走泽、潞,居心膂之地,当四达之冲,山川环抱,形要之地也。
铜废县今州治。其旧城在今州南十里,中有宫阙台基,即春秋时晋之别宫也。《左传》:成九年,郑伯如晋,晋人执之铜。襄三十一年,郑子产谓铜之宫数里,即此。又晋大夫羊舌赤所邑也。昭二十八年,灭羊舌氏,魏献子使乐霄为铜大夫。刘昭曰:羊舌所邑在晋宫北二十里。汉置铜县,属上党郡,高帝八年,周勃转攻韩信军铜,破之。后汉亦为铜县。后魏时,县属乡郡,隋属潞州。唐武德初,改属沁州,寻属韩州。贞观中,韩州废,仍属潞州。刘句曰:武德三年,铜县移治泫水堡。六年,移于今所。今县南四十里又有铜故城,或以为隋、唐时县治此。宋太平兴国三年,于县之乱柳石围中置威胜军,寻移铜县为军治。金仍为沁州治。元因之。明初省。今州城,元末筑。洪武十一年,因旧城增修,周六里有奇门四。
阏与城州西北二十里。孟康曰:阏与,读曰焉与。战国时,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其地在河南武安县。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攻阏与及阳。又汉二年,韩信破代,擒代相夏说于阏与,即此处也。《后汉志》涅县有阏与聚,《冀州图》谓之鸣苏城,俗曰乌苏村。阳,见辽州。○甲水城,在州北七十里,汉上党郡涅县地,后魏改置阳城县,属乡郡。隋开皇十八年,改置甲水县。大业初,废入铜县。唐武德三年,复置甲水县,六年省。断梁城在州东北。下临深壑,三面绝涧,广袤二里。《水经注》:断梁城即铜县之上亭。又东南有倾城,即县之下聚云。《志》云:倾城,在襄垣县西北九十里,盖接境处也。
○铜山州南四十里。一名紫金山。又州西北五里有龟山。《图经》:铜峙前,龟山峙后,为州之形胜。○圣鼓山,在州东北五里,上有大石,击之声如鼓。一名圣鼓岭。下有水,流入漳河,俗呼为小河。又伏牛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有龙泉,漳河源出焉。又有石梯山,在州南七十里,山势峻险,因名。
○漳水在州西二里。有二源,一出伏牛山西谷,一出州西北三十里滑山。流至交口,合为一川,名西漳河,又名小漳水,亦谓之铜水。流经此,又东南入潞安府襄垣县界,经亭镇,至甘村,合于浊漳。○池,在州西二十里山下。又后泉在州西南四十里后泉山下,俱流入漳河。○乱柳寨在州城东北。五代梁开平二年,晋将周德威解潞州之围,闻晋王李克用病笃,退屯乱柳。又后唐清泰末,赵德钧奉命攻河东,将幽州兵趣潞州,合泽、潞兵至乱柳,盘桓不进。宋太平兴国四年,亲征北汉,驻跸于此,今有驻跸台。○良马寨,在州东八十里。《志》云:潞州津梁寺地美水草,良马寨置于此。唐会昌四年,河中帅石雄讨刘稹,拔其良马等三寨一堡,是也。西唐店在州北。唐,一作汤。胡氏曰:店在乱柳西。后唐清泰末,赵延寿自河阳引兵如潞州,遇其父德钧于西唐店,以兵属之,既而趣团柏谷,与诸军合。团柏谷见太原府祁县。
沁源县州西二百里。西南至平阳府岳阳县百九十里。汉置远县,属上党郡。晋省。后魏建义初,置沁源县,兼置义宁郡治焉。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沁州治此。大业初,州废,县仍属上党郡。义宁初,复为义宁郡治,唐初复置沁州治此。宋改置威胜军,县属焉。金因之。元光二年,升为州,元复故。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远城在县城南。汉县治此,晋废。《志》云:上党入河东远,其通途也。后讹为孤远城。魏收《志》:义宁郡治孤远城,即此。○绵上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末分介休县之南界置。唐属沁州。宋属威胜军。金属沁州。元省入沁源县。又废昭远县,亦在县北,唐武德二年置,三年废。
○绵山县西北百里。与汾州府介休县接界,即介山也,沁水出焉。又静草嵬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与灵空山相接,势高风寒,不生草木。《志》云:灵空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琴泉山,在县东六十里,下有灵泉,西流入沁河。又雕巢岭,在县东南四十里。
○沁河县东一里。源出绵山东谷,流入平阳府岳阳县界。《汉志》注:沁水出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东南至荥阳入大河。或以为即绵山也。《水经注》:沁水一名泊水,出山谷中,三源奇注,径泻一隍,左右近溪,参差翼注。《寰宇记》:沁有二源,一出绵山东谷,一出县东北马圈沟,俱南流,至交口村而合,经县城东而南注云。又青龙河,在县东二十五里,亦曰青龙沟,西南流入沁河。○寒泉,在县东北五十里青裹山上。又有马跑泉,出灵空山,俱西南流入沁河。
○绵上关县北八十里。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又柴店关,在县北,唐置,旧为戍守处。
固镇寨县西南三十里。唐会昌四年,官军讨泽、潞叛帅刘稹,降将高文端言:固镇寨四崖悬绝,势不可攻,然寨中无水,皆饮涧水,在寨东约二里许,官军宜进兵逼之,绝其水道,不过三日,贼必弃寨遁去,官军即可追蹑。前十五里至青龙寨,亦四崖悬绝,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其东十五里即沁州城矣。胡氏曰:时州治沁源。《唐史》:时河中帅王逄破石会关,诏以文端所言示逄,仍令屯翼城。据此,则寨在沁源之西南。
武乡县州东北六十里。东至辽州榆社县五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县八十里。汉涅县地,属上党郡。晋析置武乡县,仍属上党郡。石勒置武乡郡于此。后魏改为乡郡县,亦为乡县。隋初郡废,县属潞州。唐初属韩州。州废,仍属潞州。武后时复曰武乡县。神龙初,仍曰乡县。天宝初,复曰武乡。宋改属威胜军。今城周一里二百四十步,编户三十六里。○武乡城在县东北。晋初,置县于此。石勒生长武乡,曰:武乡,吾之丰、沛。因置武乡郡。孝武帝修大昌初,高欢自邺讨尔朱兆于晋阳,入滏口,军于武乡,兆遂北走。东魏置南垣州,寻改丰州。后周州废。唐亦曰武乡县。会昌中,刘稹以泽、潞畔,遣其党康良守武乡,以拒官军,即此。《寰宇记》:武乡旧城,在今辽州榆社县西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移于今治。
涅县城县西七十里。汉涅氏县治此。后汉曰涅县,晋因之。后魏移武乡治涅县,既又徙武乡治南亭川,涅县并入焉。○石勒城,《志》云:在县城北半里许,石勒尝屯兵于此,因名。魏收《志》:乡县三台岭上有李阳墓。又有麻池,即石勒与李阳争沤麻处。
○八角山县西三里。以山形八角而名。又な山,在县东北一里,相传石勒微时耕牧于此,尝闻な铎之音而名。○羊径山,在县东百里,路若羊肠,为入太行之径。其相接有龙岩洞,洞深广,即太行山麓也。护甲山县西北九十里。亦曰胡甲岭,一名侯甲山。《水经注》以为覆甑山也,涅水出焉。又有隆舟水,流入太原府祁县界,其下流亦名侯甲水。《水经注》:侯甲水发源胡甲山,山有长坂,谓之胡甲岭,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今为北出太原之径道。明初设巡司戍守。又西交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以山势相交而名。
○涅水县西五里。源出护甲山,东南流经此,注于漳河。又漳水,源出辽州八赋岭,流经榆社县,至县西五里合涅水,又东南流,至潞安府襄垣县东北三十五里,入于浊漳,所谓武乡之漳河也。
○昂车关在县东北七十里。唐置。一作车关,亦曰芒车关。声相近也。魏收《志》:上党郡沾县有昂车岭。《新唐书》:武乡县有昂车关,会昌三年,刘稹以昭义畔,诏讨之,河东节度使刘沔以兵守昂车关,既而诏沔自昂车关路临贼境。又光化五年,朱全忠将氏叔琮入太行,由天井关进军昂车关,是也。土河寨县东七十里,西南北三面阻绝深涧,东面有墙,旧为戍守处,今名土河村。
附见:
沁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十一年建。
◇辽州东至直隶广平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河南磁州三百里,南至潞安府二百四十三里,西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平定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直隶顺德府二百四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二十里,至京师一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两汉因之。晋属乐平郡郡治沾县,见前乐平县,后魏因之。隋属辽州州治乐平县,大业初州废,属太原郡。唐初,仍属辽州。武德六年,改置辽州于此。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仪州。天宝初,曰乐平郡。干元初,复曰仪州。中和三年,复为辽州。五代因之石晋天福二年,尝改置昭义军于此,兼领沁州,四年废。宋仍曰辽州亦曰乐平郡。熙宁七年,州废,属平定军。元丰八年,复置辽州。金曰南辽州别于东京之辽州也,寻复故。元属平阳路。明初,以州治辽山县省入编户三十里。洪武九年,直隶山西布政司,领县二。今仍曰辽州。
州居太行绝顶,地少平原,僻而实险。唐会昌中,泽、潞兵乱,李德裕遣兵自仪州东据武安河南属县,以断、邢之路。光化以后,河东与汴人争邢、,州境常为孔道。五代之际,邢、有事,自晋阳而逾太行,州实为之腰膂,形势讵不足恃哉?
○辽山废县今州治。战国时赵地,亦曰阳。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攻赵阳,即此。汉为涅氏县地,属上党郡。晋置阳县,属乐平郡。后魏曰辽阳县,北齐废。隋开皇十年,置辽山县。十六年,以县属辽州。大业初,州废,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置辽州,县属焉。六年,自乐平移州治此,后因之。明初废。《城邑考》:州北三里有故辽阳城,城周五里,相传县旧治此。唐武德三年圮于水,徙今治。今城,元至正十四年重筑,明景泰初因旧城修筑,周四里有奇,门四。
平城废县州西北七十里。《志》云:即赵平都城也,赵简子所立。东魏武定末,高洋谋受魏禅,自晋阳拥兵而东,至平都城,即此。隋开皇十六年,置平城县,属并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改属榆州。六年,又改属辽州。宋熙宁七年,废为镇。元初,复为县。金贞元二年,又废为镇。贞四年,复为县,改曰仪城。元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县。○交漳城,在州东南七十里。隋开皇十六年,置交漳县,属辽州,大业初废。今曰交漳村。
○辽阳山州东三里。后魏以此名县。又箕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山有石室,唐箕州以此名。○五指山,在州东五十里,山岩高耸,有五指迹。《十六国春秋》:石勒当生时,此山草木皆成铁骑形。
黄泽岭州东南百二十里太行山上。唐光化三年,朱全忠遣兵攻刘仁恭于幽沧,拔德州,围沧州,克用遣周德威将兵出黄泽,攻邢、以救之。五代梁干化五年,魏博附晋,晋王存勖引兵自黄泽岭东下,与李存审会于临清。既而梁将刘与晋兵相持于魏县。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乃潜引军自邺而北,由黄泽岭西出。会阴雨,黄泽道险,堇泥深尺余,士卒援藤葛而进,皆腹疾足肿,死者什二三。晋人觉之,先为之备,不能进,至乐平而还。周广顺元年,北汉主刘崇发兵屯黄泽岭,谋窥邢。赵周亦遣将陈思让戍磁州,扼黄泽路,是也。
千亩原州东南三十里。州境多山,惟此地高平,广可千亩,上有泉,自石穴涌出,分流灌溉,众沾其利。亦名千亩泉。
○清漳水在州东南。源出平定州乐平县之少山,流入州境,分而为二:一自废平城县东南流,经州南一里而东。一自和顺县石堠岭,流经州东七十里而南,至交漳村。二水合流,入潞安府黎城县界。详见直隶大川漳水。
辽阳水在县西北,出和顺县境。或曰:即漳水支流也。流经废辽阳城东,谓之辽阳水,东南流,仍合于清漳水。
○黄泽关在黄泽岭上。山势险峻,路径曲折,凡一十八盘,元置关于此。路通河南武安县。洪武十一年,置巡司戍守。
前亭在故平城县西。高洋谋受魏禅,自晋阳行至前亭,马忽倒,洋意恶之,至平都城,不复肯进,即此地也。又州北有甘露寺,北齐主洋天保十年,尝禅居深观于此。
榆社县州西百里。西北至太谷县百六十里。汉上党郡涅县地。晋武乡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榆社县,属韩州。大业初,县废。义宁初,复置。唐初,于县置榆州。武德六年,州废,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废入武乡县。元初,复置。元至元三年省。六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榆社故城在县西。魏收《志》:乡县北有榆社城,隋因置榆社县。唐会昌三年,河中帅刘沔讨刘稹,壁于榆社,即今县也。○偃武城,在县东北。唐武德三年,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州废,县并入榆社。《郡国志》:县东三十里有箕城。《春秋》:僖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即此。《寰宇记》云:唐箕州所理也。又武乡废县,在今县西北二十里,盖与沁州武乡县接界。
○秀容山在州东南三里,县之镇山也。山势逶迤而西,峰峦秀丽,因名。《志》云:以山达忻州定襄县界而名,似误。○顶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峰峦特起,冠于群山。鼓腰岭在县西。唐会昌三年,泽、潞畔帅刘稹遣其党康良等守石会关,良为河东帅王逄所败,弃关退屯三十里,守鼓腰岭。岭盖与沁州武乡县接界。又县西五十里有黄花岭,为往来之径道,有巡司戍守。○武乡水在县西南。出沁州武乡县界,流入境,又流经和顺县西南,而北入漳水。《志》云:出和顺县之孙膑坡,南入县界,似误。○仪川河,在县东北,有二源,一出县东四十里武乡岭,一出县东北狼儿岭,又东北流,合为一川,至州界合于漳水。
小漳水有二:一自和顺县界,流经县西之黄花岭,有黄花岭水流合焉,又南流,至武乡县合于涅水。一出黄花岭东麓,流经县东,合于仪川河。
○石会关在县西北。又西即武乡之昂车关,为扼要之处,唐置关于此。会昌三年,河东帅刘沔讨泽、潞军于石会,刘稹亦遣其将郭僚守石会关。既而河东将王逄克之。四年,太原军乱,石会守将杨珍复以关降,稹寻复取之。五年,潞州军乱,李德裕请召河东帅王宰守石会关,且分兵守潞州四境,乱寻定。又光化二年,汴将氏叔琮自马岭关西侵河东,为河东将周德威所败,引还。德威追之,出石会关,叔琮复败走。五年,朱全忠大举攻河东,分遣其将氏叔琮拔泽州,降潞州,进取晋阳,出石会关,营于洞涡驿。攻晋阳不克,叔琮复自石会关引归。天复二年,叔琮自晋州败河东兵,长驱围晋阳,不克,引还。河东将李嗣昭等追之,及石会关,叔琮留数马及旌旗于高冈之颠,嗣昭等疑有伏兵,引去。五代唐同光初,梁人谋分道攻唐,以陕、虢、泽、潞之兵自石会关趣太原,不果。清泰三年,契丹救石敬瑭,至太原,围唐兵于晋安寨,游骑至石会关。汉初以契丹既去汴,议进取之道,汉主欲自石会关趣上党,不果。周显德五年,潞州帅李筠击北汉石会关,拔其六寨。关盖泽、潞北走晋阳之径道也。洞涡驿,在今徐沟县。
马陵关县西北九十里,与太原府太谷县接界。其东接和顺县之孙膑坡,俗讹为庞涓自刎处,今有巡司戍守。详见太谷县。○古寨,在县东南二里,高三丈,东南二面俱临沟涧,旁有幽洞,盖昔人避兵处。
和顺县州北九十里。北至平定州乐平县七十里。本春秋晋大夫梁余子食邑也。亦名榆城。汉为沾县地,属上党郡。晋属乐平郡。北齐置梁榆县。隋改曰和顺,属并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改属辽州。宋熙宁中省,元初复置。今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二步,编户二十三里。
○和顺故城在县治东北。或云石勒时所置。后魏废。隋因以名县。又义兴废县,在县西,唐武德三年置,六年废。○梁榆城,在县西。《水经注》:榆水出梁榆城西,卢谌《征艰赋》:访梁榆之虚郭,乃阏与之旧都。是也。北齐因置梁榆县。
○合山县东四十里。盘踞纡回,上多松柏,下有郎君、娘子二泉。又九京山,在县北五里,亦名九原山。○山,在县西八十里。又西十里有三尖山,以三峰并峙而名。
松子岭县北三十里,与乐平县接界,有关在其上,岭路崎岖,最为险峻,下有松子水。又石堠岭,在县西北四十里,漳水经其旁。又有石鼓岭,在县南三十里。○八赋岭,在县西百余里,两山对峙,如八字然,一名八缚岭。大涂水出焉,流入榆次县境。岭下又有八赋水,东流合漳水。又小漳水,亦出于此。县西百二十里又有孙膑坡,山势盘曲,西接马陵关。○漳水县西北三十里。自乐平县流入境,分为二流,又南入州界。○小漳水,在县西南百里,源出八赋岭,流入榆社县界。
榆水在县西。《水经注》:榆水有二源,一出梁榆城西大兼山,谓之北水,东南流,经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南流,经梁榆城南,合于北水。《志》云:梁榆水今出县之石堠岭,流经县东南,合于清漳。又南松岭水,出县西南四十里南万岭,其松子水亦曰北松岭水,俱流入漳水。○水神水,源出县东七里涉河谷,北流经乐平县东南八十里水神谷,合沾水。
饮马池在县境西山之阴。水甚清澈,相传石勒饮马处。又有沤麻池,在县东北三十里李阳村,《志》以为即石勒与阳所争者。○万水泉,在县东六十里,流合漳水。
○黄榆岭关县东八十里太行山顶,路通直隶邢台县。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又松子岭关,在松子岭上。《志》云:路通直隶真定县,五代末为河东守险之地。明正统八年,置巡司于此。
赵奢垒《志》云:在县东五十里,赵奢所筑也。县西二里有鹿苑,方广数十亩,相传赵襄子养鹿处。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