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 广西三

作者:顾祖禹
◇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
《禹贡》荆州徼外地。周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汉初,属南越赵陀封其族赵光为苍梧王,即此。元鼎六年,置苍梧郡。元封五年,兼置交刺史治广信,领郡七。后汉因之。孙吴亦曰苍梧郡交州移治番禺。孙皓时,又移龙编。晋以后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苍梧郡废,改州曰封州。大业初,仍置苍梧郡《隋志》:封州,治封川县。大业初,遂以封川置苍梧郡,而废旧苍梧郡为苍梧县属焉。唐平萧铣,改置梧州治苍梧县。天宝初,曰苍梧郡。干元初,复曰梧州。五代初,属于湖南。汉干三年,入于南汉。宋仍曰梧州亦曰苍梧郡。元曰梧州路。明初,改为梧州府,领州一、县九。今因之。
府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明时,亦设重臣于此,固两粤之襟带。形势所关,古今一辙矣。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则及郁合为巨浸,绾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心腹,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其指顾便也。《山堂杂论》曰:梧州居两粤之中,自西而东者,至梧州则广东之藩篱坏;自东而西者,至梧州则广西之心腹倾。所谓地利者,非与?虽然,攻守之势有内外之分焉。提兵压敌,利在深入,则攻在梧州可也。蛮左窥伺,衅生于内,居中肆应,以时扑灭,则守在梧州可也。若欲以一隅之地动天下之权,临战合刃,惟敌是求,则两广之形胜不尽在梧州也。筹两粤者,当知所折衷矣。
苍梧县附郭。汉置广信县,为苍梧郡治。后汉及晋、宋、齐皆因之。隋郡废,改县曰苍梧,属封州,寻属苍梧郡。唐武德四年,置梧州治此,自是皆为州郡治。今编户三十三里。○广信城在今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城邑考》: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宋开宝六年,砖筑。皇四年,寇毁。至和二年,重筑。明洪武二十二年,因旧址增拓,三面环濠,北因山险。正统十年毁,十一年重修。天顺八年及成化三年,皆缮治。四年,复增筑瓮城门楼,称为雄壮。正德初及万历五年以后,修葺不一。有门五,城周四里有奇。
猛陵废县府西北百里。汉县,属苍梧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废。萧铣复置。唐初,属藤州。贞观八年,属梧州,改曰孟陵。干化四年,马殷奏隶桂州,寻复旧。宋开宝四年,省入苍梧。○戎城废县,在府西南二十里大江南岸。晋置遂成县,属苍梧郡。宋以后因之。隋开皇十一年,改曰戎成县,属藤州。唐永徽中,改属梧州。光化四年,马殷表隶桂州,寻复旧。宋仍属梧州。熙宁四年,省为戎墟镇。《志》云:府南二十里有戎墟渡,当大江南岸,上通长洲,故县盖置于此。
宁新废县在府东南。刘宋置宁新县,属苍梧郡。盖析广信地置,后废。齐又置。梁、陈因之。隋废。《志》讹为新宁。或曰:县盖在广东封川县境内,今府南十五里即封川县界。又《城冢记》:苍梧西南有农城废县,晋置,属苍梧郡。刘宋初废。《郡国志》云:其地有铜山、铜湖、铜丘,今堙。○废歌罗城,《志》云:在府西南六十里。隋开皇中,李贤所筑以屯兵处,久废。
○大云山在城东北隅。盘回高耸,其下为三台山,郡之主山也。上有扶虎岩,亦名大虫山,一名大灵山。《搜神记》谓扶南王范寻养虎之所。今其岩蟠结危耸,为一山之胜。○火山,在城南隔江二里上。有光如火,其下水深无际,今亦名冲霄山。又石英山,在府城西桂江上,宋时产石英充贡。《志》云:府东南八里大江滨有苏山,以宋苏轼南迁时泊舟山下而名。立山府西十五里。东临大江,山坂平衍,西极险厄,有径通藤县。山下有三公坡,成化初,督臣韩雍集大僚讲武于此,因名。○通星山,在府北六十里。山高耸,可以望远。
○大江在府城南。黔、郁二水相合东流,至此合于桂江,谓之三江口。三江同流,水势浩衍,故曰大江。又桂江,在府城西。自平乐府昭平县流经此,至城西南合大江。俱详见前大川及川渎异同。
思良江府北二十里,亦名思贤水。又有峡山水合焉,南流入于桂江。○东安水,在府北四十里,东南流入广东封川县界,注于大江。又北有江简水,亦南流入于大江。
系龙洲府东七里大江中,亦名七里洲。一峰卓立,林木深秀,江涨时洲独不没,亦名浮洲。水口有浮桥。○长洲,在府西七里大江中,纵三十里,横三里,民居甚繁。自此溯流而上,又有思恩、思化等洲,皆在江中,俱有居民、林木。
○漓水关在城西南。《汉志》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今堙。○大云关,在府东二里。府西二里又有扫云关。又镇南关,在府南火山上。府西南三十里又有耀武关。《志》云:府西二十里有下岸关,关北十里有扬威关。以上六关,俱成化六年督臣韩雍筑以控扼要冲。
长行镇府东七里。旧有长行巡司,置于长行乡。洪武二年,移置于此。又府境须罗乡有罗粒寨巡司,洪武中置。又东安沙村有东安乡巡司,正德六年置。○澄海营,在府城西北,元初土军所居,明洪武十二年废。今阅武营,在府城西南隔江五里。
府门驿在府城西南德政门外。递运所亦置于此。《志》云:所旧置于城北云山门外江滨。万历三年,改所为提举司,移建递运所于此。稍西为税课司。又有龙江驿,在苍梧县治西北。○武灶渡,在府西递运所前桂江之侧。又冲霄渡在税课司前,潘田渡在城南五里,五两渡在城东二十里。又府西二十里有平浪渡,六十里有龙江渡,八十里为古榄渡,百里曰观音渡。皆大江津要也。
藤县府西八十里。西南至容县二百四十里,西至浔州府平南县百四十里。汉猛陵县地。晋为安沂县地。义熙中,析置夫宁县,属永平郡。萧齐徙郡治此。梁兼置石州。陈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州曰藤州,又改县曰永平县。大业初,复改州曰永平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藤州,治永平县。贞观中,改县曰镡津。天宝初,又改藤州曰感义郡。干元初,复为藤州。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曰藤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一年,以州治镡津县省入,复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四十四里。
○镡津废县在县治东北。晋置夫宁县。隋曰永平。唐曰镡津。《元志》藤州治镡津,旧在大江东岸,宋徙治于西岸,是也。明初,县废。《城邑考》:旧城,在大江之南、绣江之西,元至顺三年,因旧址修筑。明宣德间,复筑土城。天顺四年,为寇所毁。五年,重修,以砖石。成化初,又为寇所陷。二年,增筑其东北隅,皆滨大江。隆庆、万历间,皆尝修缮。崇祯九年,又复营葺云。
安沂废县县南百二十里。《志》云:晋升平五年,分苍梧郡立永平郡,治安沂县。宋因之。齐移郡治夫宁,安沂属焉。梁改县曰安基,置建陵郡。隋平陈,郡废,县属藤州。唐初因之。贞观七年,改属泰州。明年,为泰州治,又改州曰燕州。十八年,州废,仍属藤州。二十三年,县废,寻改置安昌县。至德二载,改曰义昌县。南汉因之。宋开宝三年,省入镡津县。明正统十二年,设义昌巡司。成化八年革。又感义废县,在县西百二十里。隋开皇十九年,置淳民县,属藤州。《隋志》作淳人,避唐太宗讳也。唐武德七年,改曰感义县,仍属藤州。宋开宝三年,废入镡津县。
宁风废县县西百里。唐贞观五年,置宁风县,属燕州。七年,徙州治此,更曰泰州。八年,又徙州治安基,改曰燕州,县仍属焉。十八年,州废,县属藤州。宋开宝三年废。○长恭废县,在县西七十里。唐贞观二年,置长恭及泰川、池阳、龙阳四县,属燕州,寻移州治长恭。五年,复增置新乐、宁风、梁石、罗风四县,又徙州治宁风,改池阳曰承恩,而省长恭入宁风。八年,省龙阳、承恩,后又省新乐、梁石、罗风等县,皆在今县境。又隋安废县,在县南。又东南曰贺川废县。俱隋开皇十九年置,属藤州。唐贞观末,俱废。
○东山县东一里绣江东岸。相传唐李靖南征,尝驻师于此。今山上有卫公祠。又南山,在县南二里绣江南岸,山势耸秀,顶平如砥。相接者曰石壁山,岩峦相倚,下瞰重渊,亦名赤壁,以石色皆赤也。又东南曰石人山,去县三里,山势峭拔,上有巨石,远望如人。《志》云:县西北五里隔江有谷山,高出众山之上,一名西山。
龙骧山县南七里。数峰耸列,下瞰清流。晋龙骧将军陈隐镇此郡,尝驻兵其下,因名。又登屿山,在县西十五里。二山南北对峙,江中苍翠相望。县西九十里又有六爻山,山形六迭如卦爻然,山足为十二矶,络绎相属,与白马堡对峙,为峡寇出没处。灵山县东南百余里。岩石险,路径悬绝,林木阴翳,犭蛮巢窟也。又勾刀山,在县西南窦家寨北,峻绝,猿猴所不能逾。万历初,石为梯磴,南通容县,山虽险,而取径甚捷。○大燕岩,在县西三十余里,雄伟秀丽,下瞰长江。《志》云: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罗幔岭,高四五里,周回如列帐,其巅广袤十里,有陂塘村落,田产沃饶。又潘洞、都榜、慕寮诸水发源处也。
白藤岭县西南百里。峻拔侵云,路通容县,多产白藤,县以此名。○赤水峡,在县东六十里。峡南有岩,相传李白曾过此,谓之李白岩。峡与岩相对壁立,一水中流,林木蔚然,岚气朝夕不散。有赤水峡巡司。《志》云:赤水峡中有金环滩。又县东南百余里有天堂岭,高四五里,上有大池。
○藤江在城东北。黔、郁二水合流,自平南县东经此,有龙潭湾,甚深阔,亦谓之镡津,旧县以此名。江流入县界,亦谓之镡江也。挟蒙、绣诸川并流入苍梧县界,一名弥江,又名剑江。《邑志》:自县至郡城,陆程八十里,水程百二十里。盖江流屈曲也。○蒙江,在县西五十五里,即永安州激江下流也。经五屯所城东,亦名五屯江,又东南入于藤江。
绣江在县东南。一名北流江。源出广东高州,流入府境,经北流县始通舟楫,由容县经窦家寨,至县城东入于藤江。《志》云:绣江流入县境有石城滩,江中隐石,横截如城也。又北流百里有中{告}滩,以石屿屹立中流,江分两派也。又北四十里为鸭儿滩,又北五里至城东为将军滩,舟行经此,冬月水涸,最为艰阻。○黄华江,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源出广东信宜县,至县境恩泽村入绣江。又县南百二十里有义昌江,其源一出灵山,一出岑溪县界,流入绣江。县南百五十里有潘洞江,源出罗幔岭;又南十余里有思罗江,源出容县大容山。其下流皆入绣江。
慕寮江县西十里。源出罗幔岭,分二流,流二十里而复合,入于藤江。又都榜江,在县西六十里,亦出罗幔岭,至黄丹驿南岸入于郁江。○黄甬江,在县东五里。又白石江,在县东十七里,源出灵山。皆北流入于郁江。
礻洲县东十五里。又东三十里为托洲。皆在江中,纵横各数里,有陂池、田舍,居民稠密。又登洲,在县西二十里,中流一峰突峙,高数百尺。又西有思礼、黄它等洲,皆有居民勤树畜,生产颇饶。○蓬塘陂,在县西四十里。又县南三十里有大甬陂,县北四十里有合水陂,县西南义昌乡有法冲陂。俱有灌溉之利。
○马鞍关县南二里。平南、岑溪、容县舟道所经也。山径险隘,正统初设关于此,嘉靖末废。○安靖营,在县城西。又三江营,在县北藤江北岸,万历十二年置。《志》云:县西二十里有登洲营,又县东十里有黄甬江口营,二十里为白石江营,皆滨江设险处也。又青草营,在县南十里,又南十里为牛湾营。
白石寨县西五十里。有巡司。又县东六十里有赤水镇巡司,县南百二十里有窦家寨巡司。《志》云:旧有周村巡司,在县南五十里,正统中置,成化中废,今为周村堡。又有驿面巡司,在县西南六十里,废置同上,即今驿面村。又思罗巡司,在县南百三十里思罗村,洪武中置,旋废。
大湾堡县西三十里。又西十里为江堡,水道北达五屯所。又石腮堡,在县西六十里,十二矶堡在县西八十里,又十里为白马堡,西出平南之水道也。又县西北八十里有标榄堡,东北至平乐府昭平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五屯所二十里。○苦竹堡,在县南三十里。又县西南百十里为岭头村堡,又南十里为三眼堡,南出容县水道所经也。
藤江驿在县治南。又黄丹驿在县西六十里,双竞驿在县南百二十里之甘村。《志》云:窦家寨下旧有金鸡驿,与双竞驿相近。万历初废。《舆程记》:自藤江驿历蒙江口白石巡司而至黄丹驿,又西四十里至浔州府平南县之乌江驿。
容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藤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广东信宜县百八十里。汉合浦县地。晋初,置荡昌县,属合浦郡。宋、齐因之。或作宕昌,误也。梁改曰阴石县,并置阴石郡。隋平陈,废郡,改县曰奉化。开皇十九年,又改县曰普宁,属藤州。唐初,属铜州,寻属容州。元和中,州移治普宁县。五代初,州属湖南,寻属南汉。宋仍曰容州。元为容州路,寻降为州。明洪武十年,以州治普宁县省入,又改州为县,属梧州府。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六里。
○普宁废县今县治。唐初,属容州,州治北流县。开元中,升州为都督府,岭南五府之一也。天宝初,改曰普宁郡。干元初,复故。元和中,移治普宁县,都督府如故,亦为容管经略使治。干宁四年,改经略使为宁远军节度。南汉亦曰宁远军。宋仍为普宁郡宁远军。元至元十三年,为容州安抚司。十六年,改容州路,寻复降为州,皆治普宁。致和元年,广西普宁县僧陈庆安作乱,即此。明初省。《城邑考》:今县城,唐经略使韦丹筑,内为子城,周二里有奇;外城周十三里。宋咸淳初,寇毁。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寇焚门楼。明洪武二年,因故址修葺内城。二十二年,展筑城西,共周四里余。天顺三年,复为贼毁。成化四年,修筑,以城广难守,截去东隅。万历八年,复缮治,皆因内城展筑。其外城则遗迹仅存,惟旧濠如故。
宕昌废县在县西。唐武德四年置,因晋、宋旧名,改荡为宕也。本属容州,建中三年,改属禺州。唐末废。又西北有新安废县,亦武德四年置,属铜州,寻属容州。贞观十一年省。○渭龙废县,在县西南。唐武德四年,析普宁县置。南汉仍属容州。宋开宝五年废。
欣道废县县东北八十里。隋开皇十五年,置安人县,属藤州。十八年,改曰宁人县。唐初因之。贞观二十三年,改曰欣道县,属容州。宋开宝五年废。
○大容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高五百余丈,周围千余里,以其迥阔无所不容,因名。藤、容、北流、兴业诸县,郁林、高、浔诸州,分据其麓,皆以此山为望。南流江出焉。○凌云山,《志》云:在县北十里,以山势凌云而名,上多斑竹。又奇岭山,在县西南五里。
都峤山县南二十里。山有八峰,曰兜子、马鞍、八迭、云盖、香炉、仙人、中峰、丹灶,而八迭尤奇秀高耸,石径纡回,上复轩敞。又有南、北两洞,皆高广百余丈,《道书》以为第二十洞天。○天塘山,在县西南百里,上有塘水,旱潦不增减,因名。《通志》:山周二百余里,南接信宜,多竹木,有石窍出泉,流至山下为池。其西南有龙分山,天塘水出其下,流分九支,因名。
石梯山县南百五十里。路出高州,磴道险狭,如梯上下。○三纽岭,在县南百里,が峋峭险。
○容江在县南。源出北流县境之绿蓝山,流入境,又东合于绣江。○绣江,在县西三里,自北流县流入境,与容江合流而东入藤县界。又渭龙江,在县西南七里,源出天塘,分流为九,至此复合为一,下流入于容江。《志》云:县北有思登江,又有波罗等江,俱流入容江。
李家陂县北半里,思登江汇流处也。溉田甚广。又县西二里有莲塘陂,又西二里有石村陂,县东有水源陂,皆有灌溉之利。○粉壁寨县西南四十里。有巡司。又大洞巡司,在县东五十里大横村。又三洲营,在县东江中三洲上。○自良驿,在县东北七十里,路出藤县。旧又有绣江驿,今革。
岑溪县府西南二百九十里。东至广东罗定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信宜县百五十里,西至容县九十里。汉猛陵县地。隋永业县地。唐武德五年,置龙城县,为南义州治。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建州。二年,复置义州。五年,复废州,以县属南建州。六年,复置义州,仍治龙城县。天宝初,改为连城郡。至德二载,改龙城县曰岑溪。干元初,复改县曰义州。五代时,属于南汉。宋太平兴国初,改曰南仪州。熙宁四年,州废,县隶藤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有奇。
○龙城废县《志》云:在县东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后改曰岑溪。宋初,迁县于今治。旧有土城,明洪武三年修筑。成化十年,易以砖。正德十五年,筑夹城,于外以石。万历二十四年,以城垣湫隘,复议展筑。永业废县县东四十里。梁置永业郡,寻改为县。陈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永业县,属藤州。唐初,改置龙城县及安义等县,属南义州。至德中,改安义曰永业。南汉因之。宋省入岑溪县,今为永业乡。又连城废县,在县东北五十里。唐武德五年,析珑州之正义县置,属南义州,寻属义州。宋省。今为连城乡。又有义成废县,在县东南,亦武德五年置,干元中废。
○高城山在县南。蟠结高远,土人以为石城,岭有巨石,如人立状。《一统志》:县有高城岭,又有马头、太富、登高三岭。○都盘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罗山。又泠水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其相接者曰佛子山,两山拱峙,势如张翼,为县之卫。
乌峡山县东北十里。壁立万仞,险峻可凭。又丁郎山,在县东十里,以汉孝子丁密而名,下有孝感泉,或讹为丁兰山,亦高胜。又要峨山,在县东百里,峥嵘苍秀,一名秀峰。○石泷,在县北十五里,大石连江,不通舟楫。
○皇华江在县城南。有二源,一出县北中西乡,一出连城乡,合流经县北十里皇华山下,因名。南流经县东,折而西至容县境,入于绣江。《志》云:潘洞江,在县西二十里,源出连城乡之凤凰巢,经县南,亦西入容县界合于绣江。
仲塘陂县东二里。又东八里有大塘陂,又东七里为赤水陂,皆灌溉所资。又断河陂,亦在县东三十里,溉田五十顷。
○乌峡镇县西一里。旧置于乌峡山下,后移于此,改为上里河巡司。
大峒镇县西北五十里。又西十余里为北科镇。《经略志》:岑溪县西北有下七山,介苍梧、藤县间,有平田、黎峒、白板、孔密等三十七巢,东南为六十三山,有孔亮、陀田、桑园、古榄、鱼修、白碟等百余巢,与粤东罗旁相联络,岩岭高险,林峦环匝,数百里无日色,贼犭据险为乱。弘治中,四征不克。嘉靖初,七山贼叛,征之无功。三十二年,抚臣应发兵潜袭七山,贼被创,自是稍戢。而六十三山贼甚炽。时粤东罗旁贼方煽乱江上,岑溪、容县诸贼俱为羽翼。万历初,督臣凌云翼平罗旁,岑溪、容县贼俱乞降,乃于岑溪县西北数十里大峒镇设参将,筑城驻守。镇西为北科镇,募兵耕屯其地。又设连城、北科、七山、六云诸镇,分兵列戍,联络岑溪西境,后渐怠玩。二十三年,贼复炽,会粤东亡命浪贼数百潜入七山,诱结诸犭为乱。二十四年,浪贼屠干厢村,犭人应之,侵掠诸村,邑民震恐,因发官兵讨之,贼惧顾自归。会北科贼复叛,与七山、孔亮山贼合势甚张,督臣陈大科等调两粤兵合进,前锋从小径登孔亮山,贼败走。贼初恃六十三山奇险,王师必不能至,至是胆丧,望风逃溃,追至鱼修、白碟,复大败之。贼潜遁车滩,我兵乘之,贼溺死无算。于是穷搜诸穴,岑溪遂平。《藤县志》:北科、七山二镇,万历三十一年改属藤县。
怀集县府东北百五十里,东北至广东开建县百里,北至平乐府贺县二百七十里。本汉南海郡四会县地。晋元熙中,置怀远县,属新会郡。宋改置怀集县。沈约《志》:本四会县之银屯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平陈,属封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置威州治焉。贞观初,州废,属南绥州。十三年,改属广州。南汉因之。宋仍属广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属贺州。明洪武十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怀远废县县东二十里。《志》云:晋末所置县也,宋改置今县。今其地名古城营。《城邑考》:今县城,洪武三十年,筑土城。成化四年,易以砖石。弘治七年,潦水崩颓,寻复修筑。隆庆五年,复为潦水所毁。万历九年,修葺,即今城也。
洊水废县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汉封阳县,属苍梧郡。隋分置洊安县,属熙平郡。唐武德五年,置齐州,又析置宣乐、宋昌二县。贞观初,省州,复以二县并入,属绥州。十三年,改属广州。至德二载,改曰洊水。宋开宝五年,废入怀集县。《名胜志》:今县西西水里斤水渡头上里许,即洊水城旧址。永固废县旧《志》云:在县北。唐置,属广州。开元十二年,省入怀集县。《名胜志》:今县东南务本里有永固峒,城垣基址犹存,疑即故县。又兴平废县,在县境。唐武德五年,置威州,兼置兴平、霍清、威成三县属焉。贞观初,州废,以三县省入怀集。
○天马山县南五里。《唐志》县有骠山,即此。《志》云:县城西有宁峒山,诸峰迭出,竹木交生。○忠党山,在县西六十里。又西十里为花石山,峰峦错立,石多五彩。
齐岳山县西百十里。峭拔出于众山之上,上有龙潭,久旱不涸。又白崖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山险峻,多白石。○笔架山,在县南百二十里,三峰亭亭,竦插天外。又云头山,在县南百四十里,两山相并,其上多云。《志》云:县东百里有戴帽山,以云拥山尖也。其相近者曰梅子山,中多梅林。登云岭县北八十里。岭头云雾常凝结不散,行者经此,若登云然。《志》云:县东南有上爱岭,接广东四会县界。四门岩县西五十里。石山突起数百丈,下有石室,外为四门,岩中奇胜不一,一名花石洞。岩之东为游仙岩,岩之西为冲天、道士诸岩,又西数里曰三潮岩,中有泉,应潮辄涌,因名。○朝岩,在县西八十里,岩口幽窄,中甚明敞。其西南三里曰燕岩,石峰峭拔,洞口高敞,中容数百人,燕巢其间,因名。
○怀溪水在城西南。亦名南溪水。源出齐岳山,南流而东折合桃花水,经广东四会县界,下流入海。又佛灯水,在县北七里。《志》云:县境有马宁、花兜、西厢、宿泊、下朗、佛灯、甘洞、桃花、多罗、瀛古诸水,俱流合怀溪水,入四会县界。
官陂县西六里。县西三十里又有大径等陂。《志》云:县境之以陂名者凡数十处,俱有灌溉之利。
○慈乐寨县西六十里官陂山口,有巡司。又县东二十里有武乡巡司,《会典》作武城乡。
郁林州府西南三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广东化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浔州府二百二十里。
古百越地。秦为桂林郡地。汉属郁林郡及合浦郡地汉元鼎六年,更桂林为郁林郡,治布山县。今见浔州府附郭桂平县。后汉、晋、宋、齐因之。梁置定州,又改为南定州。隋平陈,改为尹州。大业初,改为郁州《通典》作郁林州。下仿此,寻复曰郁林郡治郁林县。唐初,属贵州。麟德二年,析置郁州刘句曰:贞观中置郁林州,治石南县。干封初,更为郁林州。天宝初,曰郁林郡。干元初,复为州建中二年,移治郁林县。五代时,属于南汉治兴业县。宋仍曰郁林州亦曰郁林郡。《志》云:开宝中,州治兴业。至道二年,徙治南流。元因之。明洪武五年,以州治南流县省入编户四十三里,领县四。今因之。州襟带浔、梧,控扼蛮、越,山川环亘,岭表奥区。○南流废县今州治。杜佑曰:本汉日南郡地。宋分置南流郡。齐因之,治方度县。梁改为定川郡。隋平陈,废郡,改县曰定川,属越州。大业初,属合浦郡。隋末,废入北流县。唐武德四年,析置南流县,属容州,寻属义州。五年,改智州。贞观十一年,改曰牢州,徙治南流,寻废。干封三年,将军王杲平蛮獠,复置牢州,仍治南流县。天宝初,改为定川郡。干元初,复曰牢州。南汉因之。宋开宝四年,州废,县属郁林州,寻为州治。《城邑考》:州子城,宋至道二年筑,周二里有奇。淳熙六年,陆川寇反,郡守黄龄筑外城守御,为寇所毁。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又缮水城。元至正三年,复修子城。明洪武十九年,又创筑新城。二十九年,浚濠为固。天顺四年,增修。七年、八年,连被寇陷。成化二年,重修。嘉靖四十一年,又复缮治。万历十四年,大水,城多坏,寻复修治。有门四,城周三里有奇。定川废县在州西。隋定川县地也。唐武德四年,析北流县复置定川县,初属容州,寻属牢州。南汉因之。其西有宕川废县,唐贞观十一年,分南流县置,属牢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中,俱省入南流县。《通志》:今州西南三十里有定川下渡,相传即故定川县治。又州北二十里有定川上渡,亦以故定川县而名。
容山废县州西北八十里。唐永淳初,置安仁县,属党州。二年,析置平琴州治焉,兼领怀义、福阳、古符三县。垂拱三年,州废。神龙三年,复置。天宝初,曰平琴郡。至德二载,改安仁曰容山县。干元初,复改郡为州。建中二年,州废,县皆属党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中,容山、怀义等县俱省入南流。
善劳废县州北七十里。《唐志》:古西瓯地,汉属郁林郡,唐初郁林州地也。永淳元年,开古党洞,因置党州,领善劳、抚安、善文、宁仁等四县。天宝初,曰宁仁郡。干元初,复为党州。南汉因之。宋州废,县皆并入南流县。刘句曰:党州西至平琴州二十二里。又抚安废县,在善劳县东。唐至德二载,改曰抚康。
○信石山州东南一里。一名牢石坡。《旧唐书》:牢石高四十丈,周二十里,牢州以此名。又石柱坡,在州东南三里,柱高三丈,相传马伏波所立。其地亦名马援营。《通志》云:营在州南二十里。又荔枝山,在州东南二十里,嵯峨峻拔,为州屏障。○绿鸦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厥土青黄,冶者取土炼铁铸为锅。又寒山,在州北二十里。旧山多橘,采者常遇大寒,不得归。下有潭水,色如靛。《志》云:州西四十里有西山,形如鼓角楼台。
豸塘岭州北一里。山形如豸,为州后镇。又州东有东门岭。○两道岭,在州南十里,山峰尖丽,博、陆两县于此分道。又南十里为五冈岭,有五峰并列。又南三十里为尖冈岭,孤峰插天,为南境之望。又南十里曰五岩岭,泉石甚胜。
张道岩州东二十五里。有石门,通人行。《志》云:州东南二十里为水月岩,岩中虚明爽豁,涧壑绝胜,右接天马、钧天诸洞,幽异不一。又白石洞,在州东三十里,周七十里,《道书》以为第二十一洞天。
○南流江在州城南。源出容县大容山,经县东而西南流,十余里中有八迭萦洄,合罗望江至广东廉州入海。旧南流县以此名。○罗望江,在州西,一名西望江,亦出容山,绕流经州北,复西南流十余里,下流会南流江。
鸦桥江州西四十里。源出绿鸦山,亦名绿鸦水。又定川江,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兴业县之葵山,绿鸦水流入焉,共注于南流江。○桥丽江,在州南三十里,源出白石洞。又有沙田江,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州东南六岑山。俱流汇于南流江。
官陂州北五里。又北十余里有银水陂,其相近者曰三山陂、绿表陂。又州北二十五里曰锦陂,五十里曰河阜陂,尤广衍。○都毫陂,在州西三十里。其相近又有林陂、鸦桥陂。又赤陂,在州南四十里。皆潴流溉田,多者至二三百顷。
○西关州西一里。《志》云:州南一里有安远桥,跨南流江上,元延中建,明永乐八年重建,万历二年增修,津梁要冲处也。今名瑞龙桥。又通济桥,在州东二十里。本名妙林桥,元至正中建。明弘治十三年重建,一名太平桥。冲要次于安远。又西望桥,在州西五里,本名大兴桥,与通济桥同时创建,亦津途所必经也。○西瓯驿,在州城南。
博白县州西南九十里。西南至广东廉州府二百里。汉合浦郡合浦县地。梁置南昌县。陈因之。隋平陈,属越州。大业中,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改置博白县,兼置南州治焉。六年,改为白州。天宝初,曰南昌郡。干元初,复为白州。南汉因之。宋仍曰白州,亦曰南昌郡。政和初,州废,县属郁林州。三年,复旧。绍兴中,仍废入郁林州。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建宁废县县东五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并置郎平、周罗、淳良等县,皆属南州。贞观十二年,省郎平、淳良二县,而建宁如故。宋开宝五年,废入博白县。《通志》县北十五里有废郎平县,东南百里有废淳良县。今其地名安仁乡。又周罗废县,在县东南百里,宋开宝中,与建宁县俱废。《城邑考》:今县城,唐初筑。宋淳熙六年,寇毁。十一年修,故土城也。元至正十三年,砖砌。明洪武五年,寇毁。六年,增修。天顺六年,又为寇所陷。成化二年,修筑,并凿濠环之。正德初,又复营缮。万历四年,展筑西南隅,即今城也。南昌废县县东南四十五里。《志》云:隋旧县也,唐初更置,属潘州。贞观中,改属白州。宋开宝五年废。又大都废县,在县南,唐初置,属廉州。贞观六年,改属白州。十二年,省入博白县。○龙池废县,在县西南。汉合浦县地。唐贞观中,置山州,领龙池、盆山二县。天宝初,曰龙池郡。干元初,复故。建中间,州县俱废。
○卫公山县东十里。崔嵬耸立,为邑之镇。唐初,李靖南征,尝驻兵于此,因名。其相接者曰洞房山,广七十里,洞中高广玲珑,丽若雕房。又凝雾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势屹立,云雾尝集其上。○双角山,在县西十五里,两峰角立。又西十五里曰绿罗山,下有绿珠洞。
飞云山县西六十里。山势崇峻,常有云气。又县西南六十里有宴石山,山皆盘石,壁立峭绝,北临大江,流泉激,崖宇虚旷,有二石峙于山巅。《寰宇记》以为南越王宴处。○九岐山,在县西七十里,回峦复嶂,分为九峰,四时葱翠。又西二十里有南象山,高百余丈,广百里,旧尝产象,因名。
蟠龙山县南八十里。蜿蜒苍翠,形似蟠龙。又大荒山,在县南百五十里,上有池,产鱼如人形。又南三十里曰射光山,峰标插空,日影先见。○八将山,在县东百三十里,有八峰攒立。其相接者有凤飞山,亦高耸。
绿秀岭县南五十里。嵯峨盘亘,林木青葱,广三百余里。○大虫岩,在县南百余里,临大江,常有虎伏其下。又将军洞,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飞鼠岩,石门三重,中如堂室,有泉温凉易流。唐初,将军庞孝泰刺南州,尝游此,因名。《志》云:县东北二里有将军岭,以宋狄青讨侬智高尝驻兵于此也。○绿珠江县西七里。源出绿罗山,下流合于南流江。《新唐书》白州西南百里有北戍滩,咸通中,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以通舟楫,即南流江通廉州之道也。《岭表录异》云:白州之水出自双角山,东北流合容州江,是为绿珠江。恐误。又饮马江,在县南一里。相传马援南征,饮马于此。下流亦入南流江。○绿淇江,在县东南十里,源出洞房山。又小白江出县南十里之云流山,陆马江出县东南桥浮山,鸦山江出县南十五里之凌青山。皆流汇于南流江。
顿谷江县西南四十里。源出飞云山,又县西二十里有浪马江南流会焉,并入于南流江。又南立江,在县北三十里,源出绿澄洞,下流亦入南流江。○浪醴江,在县西六十里,流入浔州府贵县界,入于郁江。
龙母陂县东十里。又县南百里有江口陂,百五十里有双鱼陂。《志》云:县境远近之陂凡十余处,此三陂其差大者。
○海门镇县东南百五十里。旧为入安南之道。唐咸通三年,南诏复寇安南,敕都护蔡袭退屯海门。时袭已为贼所围,诏不得达。四年,安南为南诏所陷,置行交州于海门镇,寻复置安南都护于此。六年,高骈治兵海门镇,进复安南。又石晋天福二年,交州乱,南汉刘Ζ图乘机取其地,屯兵于海门是也。○南关,在城南。又有东、西两关,皆在城外。
沙河寨县西七十里。有巡司。又周罗巡司,在县南八十里,以废周罗县为名。
北流县州东四十五里,东北至容县六十里,东南至广东信宜县百七十五里,北至浔州府平南县百七十里。汉合浦县地。萧齐永明六年,置北流郡。梁、陈间,废为北流县,属合浦郡。隋属越州。大业中,仍属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铜州治此。贞观初,改为容州。开元中,升为都督府,并置经略军于城内。天宝初,曰普宁郡。干元初,复为州。元和中,徙州治普宁县属焉。宋因之。元仍属容州。明洪武十年,改今属。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十里。
○陵城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置属铜州,寻属容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北流县。又豪石废县,在县东,亦唐武德四年置,属铜州。贞观十一年废。《城邑考》:今县,旧有土城,景泰初,因故址修筑。天顺四年,寇毁。成化二年,增修。七年,展城浚濠。嘉靖四十二年,复增筑之。
峨石废县县东南百十里。唐总章初,析白州之温水县置,寻为禺州治。《唐志》:武德四年,置南宕州,治南昌县。贞观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为潘州。总章元年,改为东峨州,移治峨石县。二年,改为禺州。天宝初,曰温水郡。干元初,复曰禺州,皆治峨石县。欧阳修曰:东峨州,干封二年,将军王杲奏析白辩、窦容四州置。总章二年,改曰禺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禺州废,以所领峨石、扶莱、罗辩、陵城等县皆并入北流县。南昌,见博白县。定川,见上郁林州。
罗辩废县县东南百里。《志》云:本罗辩洞地。梁置陆川县,属合浦郡。隋大业初,废入北流县。唐武德四年,改置罗辩县,属罗州,寻属辩州。干封中,改属禺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北流县。○扶莱废县,在县南百里。唐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扶莱县,属窦州,以扶莱水为名。贞观中省。干封中,复置,属禺州。南汉因之。宋初,与州俱废。
○勾漏山县东北十五里。岩穴幽胜。详见前名山勾漏。金龟山县东二里。与会灵台山隔江相对,台上有瀑布、岩洞。又梧台山,在县城南,其并峙者曰贺山。又有公界山,高广相埒,为县南镇。又天门山,在县西,与穿镜山并峙,县之西镇也。○铜石山,在县东十五里,峰峦秀丽,山顶宽平,旧产水银、朱砂。又县东五里为笔架山,有三峰耸峙。
绿蓝山县西北三十里。容山之东支也,容江之源出焉。○扶莱山,在县南百里,陵水出焉。又县东南有峨石山,罗水出焉。二水俱流入广东化州界。《志》云: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双威山,下临思贺江。通津岩在县之南坝乡。石山迭峙,有二门南北相对,高敞如阙,水流环绕,石室虚明,为县之胜。《志》云:县西南有歇马岭,相传伏波南征曾驻于此。
○绿蓝水在县北。出绿蓝山下,分二流:一入容县境为容江,一入博白县境合南流江。今县东二十里有落桑桥,盖跨绿蓝水上。○绣江,在县东南,出广东茂名县,西北流入境,又北入容县界。
马门滩《志》云: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即绿蓝水所经也。汉马援南征,以江流迅急,凿去其石,余二巨石双立为门,其中流水如奔马,因名。又北戍滩,《志》云:亦在县西南马门滩下。唐高骈为安南都护,平蛮北归,见其湍险,属防遏使杨林疏浚之,人以为便。胡氏曰:马门江,在博白县西南百里,下北戍滩,出马门江,渡海抵安南界。咸通四年,南诏陷安南,都护蔡袭幕僚樊绰携印渡江,即此处也。黄江陂在县南。《志》云:县境有坑塘、大陂、都莫等陂,俱有灌溉之利。
○天门关在县西十里。颠崖邃谷,两石峰相对,状如关门,中间阔三十步。马援讨林邑,路由此。交趾往来,皆道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俗号鬼门关。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舆地纪胜》谓之桂门关。元廉访司月鲁改名魁星关。洪武初,仍曰桂门关。宣德初,改曰天门关。旧《志》:鬼门关,在县南三十里。
双威镇县南百里,有巡司。又有游鱼寨,在县南山中,乡人避兵处。成化二年,贼邓辛酉据此,掠广东信宜县境,官军讨平之。又宝圭驿,在县治东。○化龙桥,在县东南,两溪水合流其下,旧为行旅津要。宋开庆初,石为桥,构亭其上。永乐十一年毁。十四年,修治,改曰登龙桥。陆川县州南七十里。东南至广东石城县百四十里,东北至北流县百十里。汉合浦县地。萧齐置陆川郡。梁、陈间,废为陆川县。隋并废县入北流。唐武德四年,复置陆川县,属南宕州,寻属禺州。唐末,改属容州。南汉因之。宋仍属容州。明洪武四年,改今属。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五里。
○温水废县今县治。刘句曰:唐武德四年,析南昌县地置温水县,属南宕州,寻属禺州。大历中,改属顺州。宋开宝五年,州废,县省入陆川。《九域志》陆川旧治在今县东五十里。宋开宝九年,移治公平镇。淳化五年,又移治旧温水县,是也。《通志》温水废县在今县南六十里,似误。《城邑考》:县旧无城,永乐中,始筑土城。景泰三年、正统十四年,皆增修。成化十一年,以砖石。弘治十八年,又修城浚濠。正德七年,寇毁。十五年,重修。嘉靖四十二年、隆庆四年、万历二年,屡经修治云。
龙化废县县东南五十里。《唐志》:武德五年,置龙化县,属罗州,寻属辩州,以西有龙化水,因名也。大历八年,容管经略使王析禺、罗、辩、白四州置顺州,治龙化县,亦曰顺义郡。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州废,省县入陆川。《通志》龙化废县在县北四十里,误。又南河废县,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唐志》:本石龙县地,武德五年,析置南河县,属罗州。大历八年,改属顺州。宋初,与州俱废。《通志》南河废县在今县西六十里,亦误。石龙,见广东化州。○龙豪废县,在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属南州,寻属白州。大历八年,改属顺州。宋初废。
○后阳山县北一里。层峦迭嶂,起伏不一,为县所倚。又县南一里有三台山。○分水山,在县北五里,其水分二派:一合县东南妙洞水流入广东石城县界,一经郁林州合南流江入广东廉州界。《志》云:县东八里为东山,中有妙洞。又有金坑山,在县东南十里,山下有溪,沙黄如金,瀑水注之,即妙洞水矣。又文龙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下有水流绕县前。
白羊山县东北二十里。山色洁白,四面悬绝,上有飞泉,下有勾芒木,土人练其皮为布。○凤凰山,在县西十里,中多桐竹,上有石盘泉。其相近者曰石鼓山,一名鸣石山,《志》云即《山海经》所称长石之山也。又双流山,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唐龙豪县治此。县西北二十里又有石湖山,一名石抱山,上有渊潭,旁为石岩。或云:山多竹木,葱翠如袍,一名石袍山。
文黎山县南五十里。产黄白藤,山下水流潆洄,凡九十九渡。又谢仙山,在县东五十里,上有潭,流泉下注,土人谓之昆仑水,西南流,经广东石康县界入海。
○回龙江县北十五里。《志》云:县北有乔林、高岭二水,合流为回龙江,其下流合南流江。○龙化江,在县南四十里。又有平南水,在县南二十五里,流合龙化江,下流入广东石城县境,合九洲江。
老鸦陂县东三里。又暗螺陂在县南三十里,沙料陂在县北三十里。皆灌溉民田数十顷。
○温水寨县南五十里。有巡司。盖以废县为名。○永宁驿,在县南七十里。《舆程记》:自永宁而东南,繇回龙、流甬、麻坡、墟洞、尾流、茶六等河,七十里达广东石城县之三合驿。兴业县州西北六十里。西北至浔州府贵县百二十五里,西南至广东灵山县二百二十里。唐初为石南县地,属贵州。麟德二年,析置兴业县,属郁林州。宋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石南废县县东北五十里。《隋志》:陈置石南县,为石南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尹州。大业中,属郁林郡。唐初,属南尹州,寻属贵州。麟德二年,置郁林州治焉。建中二年,州移治郁林,以石南省入兴业。《城邑考》:今县城,洪武三年筑。宣德五年,增筑。正统十年、天顺三年,皆修葺。正德二年,始以砖石。嘉靖中,又尝修葺。郁林废县县西北六十里。《志》云:在浔州府贵县东南五十里。汉布山县地。梁置郁林县,为郁林郡治,兼置定州治焉。隋平陈,郡废,改州为尹州。大业中,仍为郁林郡治。唐初,县属南尹州,寻属贵州,后置郁林州,县改属焉。建中间,州移治郁林县,后又徙治兴业。南汉因之。宋初,改郁平曰郁林,以郁林县省入兴业。今详见贵县。
兴德废县县西北二十里。《志》云:萧铣析石南县置,寻废。唐武德四年,析郁平县复置,属南尹州,寻属贵州,后改属郁林州。宋初,省入兴业县。又潭栗废县,在县东三十里,唐置,属郁林州,亦宋初废。
○万石山县西四里。峰峦错落,如累石然。其下有石井涧,绕流结曲。○北斗山,在县北十里,七峰卓立,如北斗然。又县东十里有东斗山,与北斗山对峙。《志》云:东斗山相接者又有东山,山上有泉从石壁飞下,凡百余仞,望之如翔鸾舞鹤。
铁城山县南十里。石壁四周险固若城,中平衍,容数百家,上多石窦,泉流不竭。有四门,惟东门可通人行,南门山半有土基,相传为古敌楼,西、北二门多石艰阻,其石皆铁色。《图经》云:郁林州旧设于此。山北一里有古州岩,广数丈,中有潭,四时不涸。又绿阴山,亦在县南十里,有大木如榕,蔽数十亩,一名甑山,鸣水江绕其下。又三台山,在县南二十里,有三峰连属。○葵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半有岩,岩有龙井。
黄岭县东南十里。重峦回合,下多居民。又松岭,在县东十五里,长松四匝,望之郁然。又翻车岭,在县北二十五里,龙母江之源也。山路险,两崖阴翳。《志》云:县西二十五里有黄桑峡,抵广东灵山县界。○白马岩,在县西十余里,岩深广,容数千人。又牛龙岩,在县南十里,地温,有龙蛰此,居民遇冬,则驱牛入岩以避寒,容数千头。又石掩岩,在县西六十里,岩门有石若扉,阖不可开。
○穿江县西十里。源出葵山,东南流二十里,有石山穹窿,水过其下,东入郁林州境,即定川江之上源也。○清江,在县西南九里,亦出葵山。又龙母江,在县北二十里,源出翻车岭。又有上鸣江,在县北十余里,参差会流,经县东二十里曰下鸣江,巨石横亘,湍流激射,声响如雷,东流为定川江。
岑江县南八里。西南流入广东廉州界。又西水,在县北四十里,西流入贵县境,注于郁江。
南山陂县北二里。县东北二里又有大陂。又都陵陂,在县之兴德乡,相近者为龙江陂。灌溉民田,各至数十顷。
○高桥县北二十五里。旧有高桥驿。又富阳桥,在县东北一里。《舆程记》:贵县怀泽驿而东南,九十里至高桥驿,又八十里至富阳驿,自富阳驿而东南,又八十里至郁林州之西瓯驿。似误。○龙津江桥,在县南门外,往来通津也。附见:
梧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洪武十二年建。又容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洪武二十三年建。怀集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北,洪武三十年建。郁林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洪武十九年建。俱直隶都司。
五屯屯田千户所藤县西北百里,北至永安州百四十里。成化二年,建所筑城,直隶都司。嘉靖八年,增筑,周一里有奇。其地旧名古赠,当大藤峡风门、拂子贼獞巢穴之冲,守御最切。《边略》:五屯,旧为獞人聚居。洪武初,以獞首覃福为桂林右卫中所千户,率其属编隶桂林。后福物故,部曲散亡,潜归故窟。成化初,生齿日烦,督臣韩雍请照迁江屯所,就于本土开设千户衙门,筑城分哨,以控制东隅,而黄丹、白马、蒙江、十二矶有警,皆可倚任。从之,始置是所。既而督臣王守仁增置城堡,屹为保障。
◇浔州府东至梧州府三百八十里,南至梧州府郁林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南宁府横州四百三十里,北至柳州府象州三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五百里,至京师八千五百四十里。
古百越地。秦为桂林郡地。汉属郁林、苍梧二郡。后汉因之。晋属郁林郡。宋、齐仍旧。梁置桂平郡。隋平陈,郡废,属尹州。大业中,仍属郁林郡。唐初,属贵州,寻属燕州。贞观七年,置浔州。十二年,州废,属龚州,后复置。天宝初,曰浔江郡。干元初,复故。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废入贵州。明年,复置亦曰浔江郡。元曰浔州路。明洪武三年,改为府,领县三。今因之。
府据两江之会,扼溪洞之冲,山薮藏慝,职为厉阶,往者尝芟之矣。夫柳、桂诸州,府为之襟带;梧、邕二郡,府为之腰膂。防维不先,而粤西一隅将尽病矣。谈形势者,不可以浔为缓图也。
桂平县附郭。汉为布山县地,郁林郡治此。后汉因之。晋以后,皆为郁林郡治。梁分置桂平县,桂平郡治焉。隋郡废,县属尹州。大业初,属郁林郡。唐初,属南尹州。贞观三年,属燕州。七年,为浔州治。南汉因之。宋初,州废,亦属贵州,寻复为浔州治。今编户二十四里。○布山废县府西五十里。汉县,郁林郡治也。后皆因之。梁析置桂平县,又改置郁林县为郡治,以布山县属焉。隋属尹州,大业初省。《城邑考》:今府城,宋嘉七年,因旧址增拓,有子城,寻圮。嘉泰初,复营土垣,环以濠堑。景定三年,易以砖石,移筑于城西高原。元至元十七年,城废。明洪武六年,复营治。十五年、二十九年,相继增拓,东西凿濠,南北际江。景泰四年、成化二年,又复修筑。崇祯七年,亦尝缮葺。有门六,城周七里有奇。
阿林废县在府南。汉县,属郁林郡。晋、宋皆因之。隋仍属郁林郡。唐属绣州。宋开宝五年省。又罗绣废县,亦在县南。唐武德四年,分阿林地置,属绣州。宋初废。今为罗绣里。○皇化废县,在县西南,亦汉阿林县地。隋开皇九年,置县,属尹州。大业初,省入桂平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绣州。贞观七年,改属浔州。宋开宝五年废。又西南有卢越废县,亦唐初置,属绣州。贞观七年,废入罗绣县。
常林废县府西南百五十里。《通典》:县西北去贵县百里,汉阿林县地也。晋以后,为郁平县地。唐武德四年,置常林县,又置林州治焉。六年,改为绣州。贞观六年,省归诚县入常林,移治归诚故城。天宝初,曰常林郡。干元初,复故。宋开宝五年,废绣州,并县入桂平。旧《志》:常林故县,在今县西南二百里。唐武德四年,置归城县,亦属绣州。后归诚县废,常林随州移治焉。陵江废县在府东北。汉布山县地。唐贞观七年,置陵江县,属浔州。十二年,废入桂平县。今为崇江里。又大宾废县,在府东南,隋开皇十五年置,属藤州。唐改属浔州。唐末废。
武靖废州府东北三十里。本桂平县地。成化三年,督臣韩雍以碧滩地为藤峡要害,奏置武靖州,寻复移置崇姜、大宣二里间,为蓼水北岸,乃紫荆、竹踏、梅岭、大冲诸山要路也。地广土沃,袤连大同、鹏化诸乡,足以控制诸蛮。《城邑考》:州城,在府北渌江上。渌,亦作蓼。督臣韩雍委土知州岑铎所筑,有二门,周二里。又《土司考》:初,上隆州岑铎犯大辟下狱,韩雍建置武靖州,特请宥其罪,使迁部兵二千人,世掌武靖州事,设流官吏目一员。铎死无嗣,部兵渐散。正德十六年,议以田州府岑猛次子邦佐继之,时仅有部兵五十人。嘉靖五年,猛乱,安置邦佐于漳州。七年,王守仁抚平田州,奏复邦佐知州事,益骄横。议者谓宜削去土官,改州为武靖千户所。既而邦佐嗣亦绝,以浔州府通判权知州事。万历末,州废为武靖镇,仍置兵戍守。《郡志》镇在府西南五里武流滩上,似误。或曰:万历末,盖迁置于此。
○思陵山城西五里。一名西山,亦曰西陵。秀峙穹窿,映带府治。上有三清岩,宋淳化初,州守姚嗣宗游此,亦曰姚翁岩。有泉曰乳泉,即思陵水之源。又覆船岭,在城西北二里。白石山府南六十里。两峰并立,下有岩洞,通梧州府北流县之勾漏山,世传葛洪尝往来其间。有会仙岩,磴道险峻,上平广,容数十人,峰曰独秀,泉曰漱玉,《道书》第二十一洞天也。隋开皇十七年,周法尚讨桂州叛俚李光仕,败之,光仕走保白石洞,寻溃走,追斩之。胡氏曰:白石洞,即浔州白石山。○罗丛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平地中忽起冈阜,中有岩室明爽,东为碧虚洞,西为灵源洞,皆深邃。繇灵源而入,又有水月洞,敞若广厦,中有龙潭。
紫荆山府北五十里。自山而北,岩壑深广,山为犭獞门户。相近者为石鹿山。《志》云:府北九十里曰吉盘山,百里曰都温山,又北四十里曰罗渌山,即罗渌洞也。又府北百六十五里为基石山,本名阆石山,峰峦竞秀,如列旌旗。下有读书岩,相传五代梁嵩读书处。府北百八十里曰竹踏山,相接者曰屋厦山,万历以前,皆叛犭出没处也。又罗影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亦高耸。府西五十里又有凤巢山,下有龙潭。
石梯山府西百里。削直如梯,路通梧州府容县。《志》云:府西七十里为昆仑冈,府西南七十五里为がテ岭,路极险峻。○鸡冠山,在府南八十里,峰峦昂耸。又鸡栖山,在府东八十里。府东百三十里又有水表山,为东面之望。横岭府南五十里。又南三十里为云合岭,耸秀插天,云合即雨。又南顿岭,在府南百二十五里。《志》云:府南三十里为宝子岭,山势磊落,如聚宝玉。又三鼎岭,在府东三十里。○高振岭,在府北百余里。成化二年,韩雍讨大藤峡,登岭督战处也。
大藤峡府西北百五十里。大山夹江,自象州武宣县而南,绵亘数百里,山势险峻,叛犭出没于此。峡口有大藤如梁。成化三年,犭贼作乱,都御史韩雍讨之,断其藤,因名断藤峡。正德十二年,都御史陈金奏改为永通峡,后蛮复依阻。嘉靖、万历间,屡荡平之,渐为通道。详见前重险大藤峡。
○浔江在府城东。其在城北曰黔江,一名北江,经柳、象诸州境汇众水流入界,绕城北而东合于郁江。在城南者曰郁江,亦曰南江,经邕、横诸州境汇众水流入界,绕城南而东合于黔江,共流为浔江,过藤、梧至番禺入于海。《志》云:今州东一里有铜鼓滩,当黔、郁二水合流处,春夏水涨,响如铜鼓。余详大川左右江。
官江府西南三十里。又绣江,在府西南五十里,亦曰绣水。或以为即藤县之绣江,误也。又横眉水,在府西南六十里。俱流入郁水。○渌水,在府南十五里。又府西四十里有罗叶水,亦流入郁水。
大隍水府东北五十里。源出象州武宣县界,东流合黔江。又思陵水在府西北十里,都耶水在府北三十里,俱合大隍水入黔江。《志》云:永通峡内有南渌水,黔江别流也,合大隍水,仍流入黔水。○木赖水,在府西北九十里,自武宣县境流经贵县界,又东入于黔江。
牛渚水府东北九十里。自藤峡分流,为犭贼出没处。又相思水,在府东北百里。俱流入浔江。又伏化水在府东南二十里,布历水在府东十里,俱流入浔江。○南湖,在城西南,一名洁湖,广三里许,中有洲,今渐堙塞为民塘。
弩滩府西北五十里。当大藤峡口,水涌而迅,势如发弩,因名。嘉靖五年,藤峡以北犭酋侯胜海居弩滩为乱,指挥潘翰臣诱杀之,其弟公丁噪武靖城下而去。官军溯流击弩滩贼,无功,乃立堡于其地,设兵守之,贼掩至,戍兵没者甚众,寻讨平之。碧滩府西北八十里。成化初,韩雍议,峡江百里有上、中、下三滩,上曰勒马,下曰献俘,中曰碧滩,既而议置武靖州,及移思隆巡司于此。万历三年,参政田汝成议曰:江北一带,西自碧滩,东连林峒,皆南渡蓼水垦作便田;江南一带,东起满竹,西绕河源,亦托处平原,远背山麓,宜设保甲以防不虞。是也。《舆程记》:自府入柳江,西北四十里而至镇峡堡,又西北四十里而至碧滩堡,又西北百二十里为武宣县。《郡志》碧滩在府西二十五里,一云在府西北五里;弩滩在府西北十里;似皆误。
浪滩《郡志》云:在府西南九十里。万历初,议者以弩滩、浪滩两处犭贼远徙,旧穴辽旷,恐为他贼所乘,宜于滩奇各立营堡,戍以官兵,是也。又龙门滩,在府东百里。又武流滩,《郡志》云:在府西南五里,俗名马流滩,武靖镇置于此。旧《经》府境有思傍、砍水等滩,与碧滩、弩滩、铜鼓滩为五滩。似未可据。
○东乐关在府城东。又城西有西靖关,城南有南济关,城北有北定关,皆近郊之卫也。又有归化、镇远二关,亦在府城旁。
靖宁镇府北三十里。成化初,议改置靖宁乡巡司于献俘滩,即此处也。又大黄江巡司,在府东五十里。《郡志》:桂平县境内巡司凡七,其靖宁乡巡司置于崇姜里之甘村,大黄江巡司置于大黄江口。又有大宣乡巡司在大宣乡平山村,常林乡巡司在上秀林里浪滩村。又有罗绣里、思龙乡、木盘浦等巡司,废置无定云。
勒马寨府北百里。成化二年,韩雍平大藤峡,议移周冲巡司于勒马滩,即此。又碧滩堡,置于碧滩上。○府门驿,在城南。《舆程记》:自府门驿历大藤峡水口,共九十里至牛屎湾堡,又东八十里至平南县之乌江驿,又自府门驿而西,四十里为淹冲堡,又六里为秀江堡,又七十四里为贵县之东津驿。又马平场,在府西七十里。《志》云:昔时土人采砂炼铅处也。
平南县府东百三十里。东至梧州府藤县百四十里,南至梧州府北流县百七十里,西北至象州武宣县二百二十里。汉苍梧郡之猛陵县地。隋为武林县地,属永平郡。唐贞观七年,析置平南县,属龚州,寻为州治。天宝初,曰临江郡。干元初,复故。南汉因之。宋仍为龚州,亦曰临江郡。政和元年,州废,县属浔州。三年,复故。绍兴六年,州复废,仍属浔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武林废县县东四十里。汉猛陵县地。晋析置武城县,属苍梧郡,后废。刘宋元嘉中,置武林县,属永平郡。齐、梁因之。隋属藤州。大业初,属永平郡。唐初,仍属藤州。贞观三年,置燕州,治武林县。七年,徙州治宁风,而增置龚州于此,又升为都督府,府旋废,复移州治平南,以县属焉。宋开宝五年,废入平南县。今为武林乡。《城邑考》:平南县旧无城,洪武初始筑土城。景泰初,寇毁。天顺中,改筑砖城,环城浚濠。弘治七年,又筑墙为罗城云。阳川废县县西六十里。汉布山县地。唐初,置阳建县,属藤州。贞观中,属燕州,寻改曰阳川,属龚州。宋初省。今为阳川里。又大同废县,在县北五十里。唐贞观初,析武林县置,属藤州,寻属燕州。七年,改属龚州。亦宋初废。今为大同乡。○隋建废县,在县东。汉猛陵县地。隋开皇九年,置隋建县,属藤州。唐属龚州。亦宋初废。
西平废县在县西南。唐贞观八年置。又南有归政废县,亦是时所置也。俱属龚州。贞观十二年,省归政入西平后,又以西平省入平南。又泰川废县,在县东北。唐贞观初置,属燕州。七年,属龚州。十二年,省入平南。
武郎废县在县西北。《新唐书》:永隆二年,析龚、蒙、象三州置思唐州,领武郎、平原二县。开元二十四年,为羁縻州。大宝初,亦曰武郎郡。干元初,复故。建中初,仍为正州。长庆三年,改平原县曰思和。南汉废思和县,寻改州为思明州。宋开宝五年,州废,以武郎县属龚州。嘉二年,废入平南县。
○燕石山县东南十二里。《隋志》武林县有燕石山,即此。唐因置燕州。有石岩,每春夏,则群燕巢于岩顶。《通志》云:山出石燕,故名。○大峡山,在县北十五里。又北五里为马头山。《邑志》:县北五里有高妙岭。又有畅岩,在县西二十里。其相接者曰思鹅岩,旧《经》谓之思鹅石,状若八角楼,或谓之鹅山。天启末,贼胡扶纪据此,官军旋讨平之。摩云山在县南隔江百里。山高切云。又出马山,亦在县南百里,势如奔马。《志》云:县东九十里有飞凤山,形如飞凤。又维灵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九峰错立,下有深潭。○蓝峒山,在县南六十里,山多窍穴,有蓝峒村。又有石脚岩,相传岩通勾漏。
阆石山县西北八十里,即桂平县之基石山也。中有石岩、石梯、流水,扃若堂奥。《志》云:县西北九十里有高阳岩,高爽明豁,前瞰平野,其阴又有胡叟岩。○蛇黄岭,在县北一里。岭势盘纡,出蛇黄,每岁八九月,土人掘地求之,一名蛇黄冈。又县东四十里有天堂岭,县西四十里有西岭。仙台峒县北百余里。其相近有花相、白竹、古陶、罗凤等峒,回环相属,皆断藤贼连结煽乱处也。嘉靖七年,王守仁剿仙台、花相诸贼,皆平之,即此。又东西王峒,在县北境。唐贞观八年,龚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讨东西王峒反獠,平之。胡氏曰:峒在龚州界。
○龚江在县城南,即浔江也。唐置龚州,江因以名。东流入藤县界,亦名都泥水。江中有洲曰游鱼洲。西上五里曰干洲,又五里曰相思洲,皆在江中。《志》云:县东十五里有石门滩,又五里为将军滩。又古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20-2023 795造句词典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29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