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利用 - 科技小发明 - 小制作 - 手工制作
来自湖南产棉区岳阳的农民周红灯,用15年时间发明和完善一款采棉机。因为邂逅科交会,这种“棉花采摘机”刚入市2个月销售额就过2000万元,成为市场新宠。昨日,记者从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组委会获悉,截至本月中旬,历届参展科交会的百姓发明成果,已有17项成功“嫁”入市场,其中11项实现了批量生产。
A
11岁男孩的专利
科交会上成功转让
科交会上转让成功的民间发明,转让价格是个敏感话题。记者采访中获悉,17项已“嫁”入市场的百姓发明成果,身价各不相同,有的几万元、十几万元,也有的发明人仅为达成造福社会的公益目的,技术转让甚至是“零叫价”。
来自雨花区枫树山鸿铭小学的11岁男生罗嘉铭,是科交会上年龄最小的成果获得转化的专利持有人。他借助一闪而过的灵感发明出“便拆式面条密封袋”,并在2011年科交会上以10万元价格,将这一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给陈克明面业。
民间发明人龙亚飞发明的一款节水型洗衣机,原本瞄准家用洗衣机进行节水型改造,由于本地缺乏洗衣机生产厂商,愿望未如期实现。随后,他借助科交会平台,在长沙客运段洗涤厂找到了知音,对该厂的洗涤设备进行大胆改造,成为长沙民间发明人专利应用于工业节水领域的第一件成果。
退休老人周力健发明的“手杖式多功能家用购物车”,亮相科交会后,深受家庭主妇们喜欢。一家本地生产企业从中“嗅”到商机,迅速与他达成合作生产协议。
当然,不只有湖南本地草根发明人得地利之便而享成果转化之利。来自河北邯郸的发明人李彦和来自河南滑县的农民发明家王耿斌,分别带着他们发明的“双力自行车”、“自吸式电推刀和理发椅一体化的设备”来长赴会。李彦在会上广交朋友,并与某天津客商一拍即合,将“双力自行车”送上生产线。后来,李彦又进一步开发出双人双力自行车系列。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一度被誉为创新“散兵游勇”的百姓发明,借助科交会平台转化和完善自主发明成果,已成为长沙科交会从象牙塔及经济主战场,向民间渗透与普及的独特风景。
B
采棉机发明人成最大赢家
科交会参展的百姓发明成果转化成功项目中,来自岳阳的农民周红灯发明的“棉花采摘机”是最大赢家。今年8月28日,该产品在湖南下线,仅2个月时间,已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昨日,周红灯邀上合作者专程赶到科交会组委会,送来一面写有“科技成果转化 造福普通百姓”的锦旗。
15年前,周红灯在一片棉花地除杂草时,无意间拉起一条长满锯齿的藤状植物,看到棉絮随藤刺拔起且不留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