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利用 - 科技小发明 - 小制作 - 手工制作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高通总部,在管理层专用大楼一层走廊两侧,密密麻麻镶嵌着3000多个方形奖章,每一个都代表着一项高通公司的核心专利。对于全世界众多的企业来说,这也是一堵难以跨越的产业高墙。
据高通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其专利许可收入高达14.44亿美元,约占财季总营收的35%,而此前其专利收入占比一度高达2/3。为了提高华尔街对其盈利能力的信心,高通正尝试改变“专利收税员”的形象,但对高通笼罩下的产业链企业而言,它依然还是那个“绕不过的高通”。“大家经常问怎样才能绕过高通?问题在于,我们为何一定要绕过已成标准制定者的高通,而放弃进入市场的机会?”国内某手机制造商知识产权发言人这样说。
即便是深陷转型泥潭的昔日巨头诺基亚,似乎也找到了结盟微软之外的另一根救命稻草。在诺基亚数月前发布的第二财季报告中,有一笔高达4.3亿欧元(约合6.17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收入,大部来源是与苹果的专利战中获得的收益。诺基亚CEO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称:“我们终于了解到了通过法律手段来扞卫自身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看到新生意经的还有爱立信。10月底,爱立信出让了所持有的索尼爱立信50%的股权,但它只是退出了手机硬件制造,并未收回专利之手。CEO卫翰思称,爱立信在通信领域已拥有2.7万项专利,专利收入从2006年的20亿瑞典克朗攀升至2010年的46亿克朗(约7.04亿美元),爱立信的新目标是打破这一纪录。“任何想进入移动终端领域的企业都必须得到爱立信的专利许可授权。”卫翰思称,“我们不是要卖专利,要的是获得稳定的专利回报,而且要坐稳它(sit on them)。”
好吧,欢迎来到另外一个牛市——知识产权生意的世界。Patent or Perish(专利还是消亡?),正成为无法绕开的铁律。
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描述语言,所有的商业诉求都隐藏在严谨的法律条文和专业术语之后。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盛着一半水的杯子会被描述成“H2O平分了一个开口的圆柱形容器”。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估值之道,必要时它会被疯狂炒作。智能资本商业银行及分析机构Ocean Tomo的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马瓦霍夫斯基曾比喻说:“如同建一座公寓大楼,按照市场方法就得看其他大楼卖多少钱;如果按成本方法,就要计算建造成本;而按收入方法,就得看当前的租赁价格走向,而专利的现行价值就按所有公司的专利预期利润来算。”这个世界还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战场的指挥官需要娴熟运用超过10多种运营模式和手段(如商业宣传、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交叉许可、专利策略联盟、